2019年6月28日 星期五

《歷史意識是種思維的方法》之筆記



  1. 歷史意識與史譜
    歷史意識可被定義為"人們自我察覺到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總是不斷流動的,而且在這種過程中每件事物都一直在變遷之中",簡言之,歷史意識就是變遷的意識。
    作者對歷史下過兩種定義:
    一是歷史是過去的事實本身
    二是歷史是人們對於過去事實的認知及其傳達的結果
    對於第二個定義,有三個重要的部分:
    1. 人們。
      指"人自身"或"自我"
      其在史譜中以S表示,又可細分為:
      S1,指每個人對"甚麼是人的看法"
      S2,指每個人的"時間、空間觀念"
      S3,指世界史觀
    2. 對過去事實的認知。
      其在史譜中以A表示,簡言之,就是人們如何觀看過去,也是本文要討論的歷史意識。
      B或B-F(未來),則稱為現實意識,包括"人們對於現在和未來的看法和期盼"
      S-A-B之間形成互相辯證的關係,意味"治史的意義,在於歷史意識、社會意識和生命意識的不斷錘鍊與昇陽"
    3. 其傳達的結果。
      指人們歷經認知歷史的過程後,藉由各種媒介,例如文字、語音、圖像或實物等,加以表述,形成文本及各種文類,並且進行傳播與溝通。
  2. 歷史意識的類型和內涵

    1. 從記憶談起
      廣義的歷史意識有:
      1. 記憶
        記憶可分為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集體記憶比個人記憶更具有社會與文化的意義,在沒有文字的社會,常以祭典與集會來延續族群的記憶與傳統。
      2. 過去的意識
        簡單的思辨能力,以二分法來區辨過去與未來
      3. 變遷的意識
        基於過去的意識之上,了解現代、未來時時刻刻都是在變動的
      4. 歷史思維(對於歷史的認知取向)
        見史譜A2、A3
        1. 歷史辯證法與儒家思想兩種認知取向的異同:
          1. 相同的是,兩者都強調實踐,肯定認知的主體和被認知的客體之間不可以脫離或疏離
          2. 相異的是,兩者對於"甚麼是人的看法"之著眼點有顯著差別。
            歷史辯證法認為"人是社會的動物"和"人們創造歷史"
            儒家強調"人有自主性的道德"
      5. 現代的歷史意識
        歷史意識現代性的四項必要條件:
        1. 能運用第四種類型的歷史意識,即已擁有歷史思維的能力
        2. 絕對尊重史實,不可訴諸權威、以論帶史、或者以意識形態掛帥
        3. 有理性思維及批判的能力
          1. 理性思維,泛指人們在成長認知過程中,隨年齡增長的理性。
            一方面從事從是抽象的推理和論述
            另一方面是以嚴謹的方法考訂文本真偽。
        4. 參與歷史學的學術社群,並且遵循社群的種種規範。
  3. 歷史意識的圓融成熟
    下兩點針對兩個問題說明:
    1. 分類與知識位階
      1. 針對問題:五種歷史意識暗示有五種知識的位階?
        作者承認確實預設位階高下,並主張一視同仁五種歷史意識
        一是避免菁英主義,鼓勵由下而上歷史的展現
        二是在進行學術時,使用較高階的第四或第五種意識,然而其餘時間,不必然非得持守某種歷史意識行事,依循自己的心情,隨意採用。
      2. 針對問題:這種分類的基準完全受德國歷史主義的支配?
        作者承認德國歷史主義對此基準貢獻良多,若說因此而受支配,完全是過於簡化。
    2. 理性和感性
      作者主張"任何人都應該超越某種認知取向的典範,不斷提升個人生命意識的境界,使得歷史意識和現實意識也更加圓融"
  4. 結語:歷史意識是種思維方法
    總結歸納來說,
    歷史意識是種自覺,從生命的主體出發,形成一種思維的方法一個人如何觀看過去,必然會影響他如何看待現在和不久的未來,反過來說,一個人如何觀看現在和未來,也必然會影響他如何觀看過去,所以,歷史意識與現實意識之間一直是辯證互動的。

    艾克頓曾說"歷史不僅是一門特殊的知識,同時也是其它各門知識的一種特殊模式和方法....它包含其他學問,並且記載他們的進步以及確定各種真相的試驗。在效用上,歷史思維凌駕於歷史知識之上。 "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這篇文章從定義歷史,來提出五種關於思考歷史的方式(歷史意識),並意圖將這些思考方式,抬升到生命經驗的層次、比歷史知識還重要的地位,來定義歷史意識。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儘管作者宣告平等對待五種思考方式,卻說學術社群得使用第四與第五種,其餘時期隨自身喜好,豈不是在這五種之中畫下了某種界線嗎?
我自己是覺得,以目的來評判如何使用五種不同的思維方法,並舉例爾爾,感覺比較能加強作者想要表達的感覺。
另外,那個史譜有點難理解耶,既然有S-A-C,那S-B-C又表示什麼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