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6日 星期日

〈論十九世紀英國自由主義的發展-王芝芝〉之筆記


  1. 西方自由觀念的形成
    1. 上古的自由觀念
      Pericles的葬禮演說、Socrates的辯護詞、Cicero都曾展現對自由某種程度的呼籲。這也是西方自由觀念的源頭。
    2. 中古的自由觀念
      信仰時代的士林哲學家Peter Abelard,強調理性與懷疑的重要
    3. 近古的自由觀念
      文藝復興時代,伊拉斯姆斯認為在基督信仰中,可以尋找人文主義的理想。
      十七世紀的笛卡爾,主張理性才是發現真理的唯一方法。
      John Milton發表"為出版自由向英國國會的演說",捍衛出版自由不受審查。
    4. 啟蒙運動時代自由觀念的基本內容
      啟蒙時代,歐美各地的思想家對政治、經濟、文化的觀念,到了十九世紀發展成自由主義。其中心法國,提出的自由主義思想,成為各地的典範。
      其內容如下:
      1. 自然
        人發現世界受非人格的自然律支配,並以自然秩序作為政治、道德、宗教的樣板。自然律成為衡量合法性的標準,相信人類事務可以以科學方法找到自然律。
      2. 理性
        啟蒙思想家認為"理性是一種追尋的過程,做某件事的一種力量",並相信理性可以解決人類的問題並開拓新未來。
      3. 人的善良
        啟蒙思想家相信人性本善,如盧梭認為人處於自然狀態時為善,是受文明影響才墮落腐化的。也因此,應該建立符合自然的社會秩序,使得人的善良可以展現。
      4. 進步
        進步觀念激起人們對於改革、未來的期望。康多賽在其書中《人類心靈進步的歷史影像藍圖》主張"進步是一種自動的、直線的、不可避免的歷史運動,他把人類導向完美,導向未來的黃金時代。"
      5. 俗世主義
        對進步觀念的信仰,促進一種現世的心靈態度,為世俗主義。根據俗世主義,人類至高無上的目標,是以俗世的觀念和科學的方法,在現世中獲得安樂。
        啟蒙思想家們相信"自然神教",相信世界的自然律由上帝所創,他們鄙視神學教條與儀式,認為宗教是個人事務,不應干預國家。
        1. Kant主張"一個觀念的世界",如同自然律支配自然界般,由道德律支配身為道德生物的人類。並產生絕對道德的"定言命令"
      6. 寬容
        洛克是提倡宗教寬容的先鋒,在"論寬容書"主張政府的權力僅限於處理宗教事務,與來世無關。認為宗教不可強加於上,法律同樣也不能限制宗教的傳播。
        伏爾泰同樣也在"寬容論"一書中,主張宗教信仰的自由可以強化理性,終止盲目的狂熱。
      7. 知識自由
        在當時各國都存有審查出版物的制度,思想家們試圖主張"思想與表達的自由"。
        德狄羅主編的"法蘭西百科全書",抨擊許多當時宗教、政府等,遭到各地責難,被視為啟蒙時代的偉大作品。
      8. 教育
        洛克的"知覺"理論是近代教育的起點。主張人的心靈天生是一塊白板,需依靠對環境的印象與知覺來建立。
        傑佛遜、康多賽鼓吹普及、自由且俗世的教育。
      9. 自由經濟
        經濟自由主義的先驅重農主義者,如揆內主張"自然律支配財富的生產與分配,農業是財富唯真正的一來源,也唯有農業才能產生剩餘"。提出"自由放任",認為政府不應干預個人的經濟活動,以便使經濟學的自然法則得以自由運用。
        亞當斯密承襲重農主義的思想,然而其認為工業、商業也能創造財富。認為自由市場自由競爭,才能帶給每個人最大的利益,國家自然繁榮,如同背後有一隻看不見的手。
      10. 政治
        洛克在其《論民治政府》一書中,認為個人在自然狀態下生存,其後訂立契約產生國家,契約目的在於產生共同的權威,以終止自然狀態下的混亂。人們互相訂立契約產生國家,同樣也能毀損契約顛覆國家。

        孟德斯鳩在其《法意》一書中,提出三權分立,認為將政治制度中行政、司法、立法三權劃分,互相制衡,便得以避免暴政、維護自由。

        盧梭則在《社約論》提出"民眾主權論",當國家形成時,每個人交付權力予國家時,民眾作為一個至高的權威就出現了。而這種主權是不可侵犯與讓渡的。法律也只有作為全意志-全民推動福祉時,才是合法的。

        自由主義受洛克影響很深,其內容簡述為:
        1. 除非政府是以被統治者的同意為基礎,否則就不能算是合法的
        2. 人民的自然權利,不得受政府濫加侵犯
        3. 任何國家權力的行使,必須對人民負責,因而要按期舉行公民投票
        4. 如果政府施行暴政,侵犯人民的自然權利,或壓制公民投票,則人民有革命的權利。
  2. 十九世紀前期英國自由主義的發展
    1. 英國自由主義的傳統
      自1215大憲章以來,國王的權力逐漸受到縮減,並於1688光榮革命之後,確立自由主義的原則。來到十八世紀,開始確立政黨-托利與輝格黨,並以內閣制進行統治,成為君主立憲、自由主義政府的典型。
    2. 十九初期英國的自由主義
      1. 當時狀況
        當時的自由主義,不管在出版自由、宗教自由、人民選舉權上都有部分限制。保守的托利黨掌握上下兩院,輝格黨因為對於法國大革命的評價而起紛爭,使得自身實力大減。
      2. 變局
        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中產階級不滿貴族掌握政治權利,不滿貴族藉著穀物法,限制國內市場來滿足自身利益,開始要求議會改組,擴大參政權。
        工商階級出身的學者-曼徹斯特學派,承襲啟蒙運動,發展符合中產階級利益的學說。
    3. 邊沁的自由主義思想
      邊沁認為"個人之間的利益,會因每個人的正確判斷,而自然的協調,人人達到自利的境地,自然促成團體的利益"。而政府只需在人做出干預他利益的判斷下,進行介入即可。政府與法律不可妨礙人自利的發展。
      政府的原則應是"為最大多數人謀最大的幸福"
    4. 激進派的改革理論與實踐
      1. 爭取政治自由
        輿論與議會的努力下,1824年後,激進派與輝格派合作推行合乎自由主義的措施。如取消衰敗選區、擴大選舉權至中產階級、解除天主教受到的限制、增強下院的權力等。然後此次改革僅能是激進派對傳統的妥協。因此部分人士繼續推行支持普選的憲章運動以及反穀物法。
        中產階級依靠邊沁的學說,爭取政治自由,另一方面以亞當斯密的自由放任經濟學,反對穀物法,爭取經濟自由。
      2. 爭取經濟自由
        古典經濟學家與激進派不同,他們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利益是互相衝突,並以實驗的方式進行研究。一反於邊沁那樣理論與籠統的觀點。
        1. 李嘉圖的古典經濟學
          1. 地租論-受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影響
            一反過去認為地租由上帝賜予,主張地租是種特權,一種地主剝削農民的特權。
          2. 市場工資
            認為勞力是可以在市場上自由買賣的貨物,勞力的代價以維持本身與家庭生活為限,又稱生存工資(自然工資)。由此可知,自然工資須依糧食價格決定,進而主張廢除穀物法,以減低工資、以利於投資。
    5. 自由經濟的實踐-反穀物法聯盟
      1839年,曼徹斯特成立"反穀物法聯盟",鼓吹自由經濟。然而以工業資產家為主的聯盟與農、工階級利益不合,而不受支持。其吸引的是托利、輝格兩黨中的部分人士,成為第三黨,使得托利失去多數優勢,不得不通過反穀物法。
    6. 自由黨的成立及其政策
      反穀物法成立後,成為維護自由經濟的曼徹斯特派,也就是自由黨的前身。並於1865年格拉斯東的領導下,吸收輝格黨,成立自由黨。
      自由黨主張國際間應維持和平,以及英國應主動排解歐洲政局。
      李嘉圖也主張要有和平的政府,應限制其預算,以防止政府宣展與干預個人自由。
      對於殖民地,一反過去母國對殖民地強力的壓迫,而改以自治政府的方式,給予其有限度的自治發展,如此一來,殖民地的豐饒,自然也會帶給母國利益,而且還不須過多的干預。
    7. 十九世紀前期自由主義的局限與修正
      自由黨對自由主義的堅持,駁斥政府的干預,符合資產家的利益,其結果是激起工人階級的反抗。然而為維持其政治上的優勢,需漸進圓融的施行,不完全剷除舊時代的利益,也部分給予工人階級權力。
    8. 屬於全民的英國自由主義傳統
      儘管托利黨身為保守黨,一方面與自由派合作,爭取選民,一方面攻擊自由派的盲點,使其更為圓融。自由主義在兩黨鬥爭中逐漸成長。
  3. 十九世紀後期英國自由主義的發展
    1. 保守黨的成立
      自失去多數優勢後,僅跟隨自由主義潮流,找尋再次出頭的機會,並改名為"保守黨"
    2. 保守黨對自由黨的批評
      受到歐陸浪漫主義的影響,主張國家個人精神的總和,在指導民族與個人走向道德的最高目標上,他是必要的善。批判自由黨的自由,僅是放任富者剝削窮人,國家應站出來進行干預。
      保守黨從保護王權轉為保護國家權力的政黨。
    3. 保守黨理論的轉變
      保守黨主張"國家是個人的集合體,代表全民精神的最高目標;因此國家政策必須能代表全民的利益,對社會上不合理的現象,國家應該有權干預,以維護全民的利益。"
      保守黨的轉變是針對自由黨過分重視自由,以及受其階級利益所蒙蔽,而引發的社會問題,進行相對應的調整。
    4. 保守黨的勞工政策
      團結工人與工會,試圖將他們納進自己的勢力。其目的在於組織大眾化、民主化的托利主義,以反抗所有貴族特權的殘餘。
      1867年的改革法案,納進許多工人階級的選票,最終,1874年擊敗格拉斯東內閣,保守派再度執政。
    5. 保守黨勞工政策的本質
      保守黨看似支持勞工,其只為維持社會分裂、向自由黨奪權。
    6. 自由黨勞工政策的轉變
      隨著保守黨的掌權,自由黨內部也隨之轉變,伴隨工業的國際發展,使得自由黨認知到國家的必要。並於1885年提出由國家重劃部分貴族地主所掌管的土地,標誌自由主義接納國家的需要,朝民主社會主義的方向前進。
    7. 十九世紀後期自由主義的蛻變
      自由黨內部堅持自由放任與改革的對立,使得1886年,張伯倫帶領部分人士脫黨,與保守黨組成"自由黨人合併派"。勢力大減的自由黨,直到1916由勞合喬治的領導下,與工黨合作踏上政壇。
    8. 自由主義思想蛻變的代表-約翰斯都華穆勒
      著有"論自由",認為自由主義的可貴在於"政府必須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條件,以適應進步所造成的新環境"。主張民主政府才是適合個人發展的形式,進而推動國家發展。
      另外在民主的制度下,Mill擔心兩種危機,一是多數暴政,二是社會暴政。社會暴政是"經由輿論、教育、宗教、社交活動等,把人塑造成一個典型,使自我失去稜角與活力"
    9. 自由主義轉向社會思想的關鍵-格林
      格林認為知識除來自經驗與感覺外,還可以從意識取得,他把自由主義從邊沁的自利原則,推進到理想精神的境界。主張自由是"實現自我意志的狀態,人要實現自我意志,就須靠社會維持治安,而社會安定是由社會全體共同維護的",因此對於勞工的不平等契約,應由國家出面干預。
  4. 結語
    自由主義在不同時期,為英國的各個政黨、階級,貴族、工商階級、自由黨、保守黨、工黨所接受,形成一個接連不斷的傳統。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19世紀英國自由主義如何從輝格黨出發,邊沁的理論作為自由派的基礎,進而轉到保守黨以及之後的工黨。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想自由主義在英國的發展,就像水流一樣,從上層階級留到下層,輝格、資本家、工農,其伴隨的是選舉權的向下擴張,與其說是理論的傳播,不是說是兩黨制度、選舉制度必然的結果,為奪得政權→得到選票→開放選舉權、支持下層人民→得到多數優勢,這樣的一個尋懷,與其說是自由主義的道統,不如說是選舉制度下的必然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