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的,我這本書已經看到第三章了,隨著不斷的閱讀、思考,我似乎能慢慢地了解哲學這門學科,這一章是論證評估工具,請大家好好看看八~(我一直在想會不會有人看耶~但應該是不會啦~XDD)
3-1 替代解釋
當你對一件事件提出一個自以為還不錯的解釋時,真的能確定嗎?身為哲學家,應該是不斷地繼續檢視自己的解答,那這篇提供一個工具讓我們可以檢視自己的解釋恰不恰當,就是尋找替代解釋,當你試圖為自己尋找替代解釋,你通常能提出內容更為豐富的陳述,避免不恰當化約,總之,如書中所言,尋找替代解釋而非看似圓滿的解釋,使我們更有可能得到最佳解釋,同時通常能讓我們對試圖解釋的事物提出較豐富而完整的說明。
3-2 歧義
當你看到有人在賣冒牌的電子交易指南,究竟是"冒牌的電子交易指南"還是"冒牌的"電子交易指南呢?這種就叫雙重論證的錯誤,同時也叫"歧義",歧義跟模糊性好像很相似,那如何分辨呢?歧義代表這段句子可以提出許多的替代解釋,但是選擇對於哪一個解釋比較好有其困難,但模糊性是指下面這句話,"要讓社會更好",這句不精確的句子連替代解釋都舉不出來。
3-3 二值原理與排中律
排中律是依據二值原理而來的,排中律意思為:
但是二值原理一值被人所詬病,因為對於具有模糊性的概念來說,並不是如同二值原理這種兩極化的意思啊~,因為對於這類概念(如:胖、美、醜)並沒有一個清晰的界線存在,所以跟據沒有二值原理而建立的"模糊邏輯"與也許多成熟的理論。
但對於沒有模糊性的概念來說,二值原理仍然很有用。
3-4 範疇錯誤
當一個人在東華大學裡頭晃啊晃,竟然跑來問我,東華大學在哪裡?這個人犯了什麼謬誤呢?就是他將東華大學視為一個建築物,而不是一個機構,這就是範疇錯誤,當我們說一個人犯了範疇錯誤時,就是在主張他將某件事物歸類錯誤,通常在討論心靈、意志、善這類概念時,很容易將他武斷的歸類為某種物理狀態、大腦運作抑或者追求幸福、免於痛苦這類的解釋哩,所以當你過於聚焦討論某件事物時,請記得退後一步來看,避免陷入範疇錯誤。
3-5 所有其他條件相同
"所有其他條件相同"是一件很好用的工具,通常會出現在思想實驗上,藉此聚焦在某幾項變音,藉此評估某幾種解釋的優劣,同時,也必須限制在正常狀況下,以針對效益主義的批判來說,當一個無辜者被群眾誤認為殺人犯,這時,如果將無辜者釋放,將會造成民眾恐懼與恐慌,但如果將無辜者判刑,卻能得到大家的讚賞,根據效益主義,應該將無辜者判刑,因為這樣可以得到大多數人的幸福,這時,你也許會想問,那真正的殺人犯呢?這時,你必須假設"所有其他條件相同",因為我們只想聚焦在要不要判刑無辜者這件事上,而不是其他因
素,在哲學討論中,我們不假定每個因素都可以討論。
3-6 循環
循環論證是一種保證為真的論證,因為他在前提已假定的結論應該證明的事物,當缺乏獨立理由接收論證的重要部份時,論證無法成立。我們以笛卡爾的循環論證來說明,以下這個論證是為了證明上帝存在做的推論:
清晰而明確的概念為真,因為上帝保證他們
我們知道上帝存在, 因我們擁有上帝創造的清楚而明晰的觀念
循環論證應該很容易就看出了八~那循環論證看似一種錯誤的推理方式,倒也不然,以歸納循環來說,我們倒是很常使用
今天公車會在五點來,因為時刻表上面寫公車五點會來
時刻表上面寫公車五點會來,因為公車五點會來
我們仰賴的是過往經驗--公車以往五點都會到作為論證的理由,所以這樣的循環論證並非惡性循環,而論證的過程只以本身試圖確立的事物為基礎,這個論證就是惡性的。
3-7 概念不連貫
概念不連貫其實很容易理解,就是句子中的概念發生衝突,以這例子為例:
這其實很容易看出,因為四邊的概念和三角形的定義發生衝突,但也不是每一個都這麼容易看出
事物的本質應該在真實的環境或者去除環境本身,才能發現事物的本質
這其實也有弔詭,何謂真實的環境,水會凝結、蒸發,在不同的環境下有不同的面貌,那一個才是真實的呢?再來所謂的"去除環境本身"是什麼意思?就連真空也算是一種環境,那連這都
去除到底是啥?這樣的概念不連貫或者混淆,都是謹慎的哲學家所要避免的。
3-8 反例
當哲學家在建構一般性的真理時,尤是是全稱命題時(如所有X都是Y),只要一個反例,這個主張就不成立,然而,透過反例,我們可以不斷調整、修改,抑或放棄立場,以這個論證為例:
同時,你必須確定,不能產生愉悅的行為不能被視為善行,而當人舉出這樣的例子
這樣的"反例"足以削弱你所主張的論據,另外,在一些古怪的場景你也必須證明他會成立
這樣古怪的例子,表示出某些愉悅的行為也可能不是"善",也是一個良好的反例,當你接受反例的試煉時,必須確保你的核心本質不變。
3-9 判準(Criteria)
判準為"判斷或決定事物的標準",另外,當有人主張,某人擁有知識,若且唯若,某人相信的事物證成且為真,則這人主張的就是知識判準。但一般我們不會這麼說,我們會說,如果這信念證成且為真,就表示這信念滿足知識的充要條件(充分且必要條件)。這兩段話有什麼不同呢?每個領域都有他們的"黑話",依循著黑話進行討論,進行研究也會比較順暢。
當我們在使用公共領域的話語和專業領域時,要避免概念上的混淆,儘管意思相近,但使用起來也是不一樣的。
這本後面還有談到維根斯坦的理論,但我實在不是很懂,也怕說錯,就不寫了(大家自己買書來看ㄅ~)
3-10 錯誤理論
當我們所賴以相信的論證被推翻時,我們一定會感到不滿,甚至不想承認,而如果不那麼直接指出我們的錯誤,而是和緩的換個角度說服自己,指出我們的錯誤是可理解的,而且這樣的錯誤也是通往真實的踏板。
雖然我覺得這樣的理論滿莫名其妙的,因為就只是讓對方有台階下而已啊~實在不需要特別設一篇章來說明八~
不過錯誤理論讓我們重視舊理論,且彌補保留現象的不足,不管在怎麼革新的理論,都要保留某些舊理論中已被認可的邏輯,也能有效說服舊理論的擁護者。
3-11 假二分法
其實假二分法的概念常出現在一些介紹錯誤謬誤的書籍裡,就叫"非黑即白的謬誤",這謬誤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哲學討論,就算有人說某人不是好人,那你一定會立馬認為他是壞人,但有沒有可能他兩者都不是呢?這和我們之前說的"二值原理"有點相似,"任何事情不是P就是非P"這樣的論證,其實和假二分法很像,將思考過於限定在某個範圍,而忽略其他可能性。
3-12 起源謬誤
起源謬誤就是以起源事實為前提推論事實目前的本質,比如說,
A:我今天從看水果報說,XXX過世了耶~
B:你是從水果報看的喔~那騙人的拉~
推論如下:
你從水果報得到資訊
因為水果報是騙人的
所以這個資訊是騙人的
以演化心理學的道德起源來說,
道德感的產生是史前人類為了生存發展出的策略
倫理學研究道德
所以倫理學就只是跟生存有關的學問
一樣,犯了起源謬誤了,道德的起源並不能證成道德的本質
儘管我們認為起源並不能證成事物的本質,但並不能完全說某些事物與本質無關。
總之,只要有人混淆了事物的起源,不管是信念、態度還是行為與證成,或是不當的訴諸事物起源,已決定事物日後的性格或本質,就是犯了起源謬誤。
3-13 兩難推論
兩難建構論,以邏輯形式表達為:
以下是破壞性兩難
(P則Q)與(X則Y)
非Q或非Y
所以,非P或非X
以這例子為例
當有人批評科學改造基因體是"竄改自然"
我們可以回應
如果批評者認為"所有對自然的篡改都是錯的",那農耕、建造房屋不也是錯的,那我們人類不就隨時都在竄改自然,很顯然,批評者的原則有誤
如果批評者認為"有特定某些對自然的篡改都是錯的",那是不是也認為只有某些科學竄改自然才是錯的,那這樣,跟批評者自己的原意似乎不同。
所以,批評者的原則要不是錯的,就是跟自己的原意有違背
厲害吧~這就是邏輯XD
但這裡有幾種方法可以脫離這個困境
攻擊兩難的某一端為假
藉由顯示兩者為假,提出兩種之外的第三種回應
3-14 休謨岔路
思考一下這兩句話:
第一句話是套套邏輯,必然為真,但他顯現的是觀念之間的關係,如同1+1=2一樣,與真實世界無關,我們無法否認,否則就犯了邏輯上的矛盾
第二句話無法透過檢驗觀念得出結果,必須透過觀察真實世界,同時當我們說"我不是罪犯"也可能成立,而且不會犯了邏輯矛盾
這就是休謨叉路將知識分成
不描述世界的觀念關係之邏輯確定性
描述世界但總是處於變動狀態的事實
透過這一個論證,休謨引進懷疑論,告訴我們有關真實世界的真理無法被證明具有邏輯必然性,也就是"世界並不一定以確定方式存在,而我們無法得知"。
3-15 應然/實然的鴻溝
當你看到小明偷小米的玩具是,你會說:
但中間似乎少了些什麼,我再加上:
因為偷小米的玩具會讓小米哭(實然語句、事實陳述)
讓別人哭是不好的行為(道德規範、價值性語句)
所以你不能偷小米的玩具(應然語句)
看來,無論如何,我們似乎無法從完全的"實然"推出"應然",但這又如何?(但你有沒有發現,我們似乎無法認為偷別人玩具會讓別人哭,就推出我們不應該做某事的行為)
對倫理學而言,我們所謂的"善"、"惡",似乎站不住腳,否則我們得將善惡化約為享樂與痛苦的事實陳述,那些我們一直崇拜的價值、真善美等等,將會被我們從空中打落,並重新檢視。
搭配服用: https://phiphicake.blogspot.com/2009/04/blog-post_10.html (雞蛋糕)
https://wtfjurisprudence.wordpress.com/2014/09/12/tobeandoughttobe/
3-16 萊布尼茲同一律
"X與Y同一,當且僅當X的每個性質都是Y的性質,而Y的每個性質都是X的性質"
另外,時間以及空間也必須相等,小明和阿明同一,一個在台灣,一個在日本,則兩者為不同人,因為X與Y同一,則空間與時間也必須相等。
這些事來萊布尼茲同一律的介紹,但由於這定律牽涉到的問題超出我能力所及(同一性問題及Heraclitus的河流),暫且略過不談。
搭配服用:
https://phiphicake.blogspot.com/2008/05/blog-post_3865.html (雞蛋糕)
3-17 假面男子的謬誤
剛剛你上完同一律的課程,書上抄著筆記:
看到一個帶著假面的男子,這時你懷疑他是不是你的朋友小明,於是你運用同一律的概念來檢測,於是
我知道小明是誰,卻不知道假面男子是誰,因此對小明為真之事不一定對假面男子為真,所以小明與假面男子不同一
現在我們來想這段論述,那裡錯了呢?
筆記錯了。較適當的論述應為"X與Y同一,當且僅當X與Y分享全部相同的性質"
"為人所知"是一種性質嗎?
那這個謬誤可以做啥?
我們可以用來反駁笛卡耳的身心二元論證,論述如下
基於假面男子的謬誤,我們對於事物外觀的敘述,真的等同於他的實在面嗎?心靈會不會也帶了面具,其實本質和大腦一樣?
所以二元論者就必須說明為甚麼心靈與大腦之間的明顯區別不是因為我們以不同方式知覺大腦與心靈造成的。
3-18奧坎剃刀(Ockham's Razor)
實體除非增加,否則不應增加---哲學與科學理論應該盡可能假設越少的實體類型存在
兩個彼此競爭的理論都能適當解釋既有現象時,選擇較簡單的解釋
根據以上兩種定義,你也可以稱呼"奧坎剃刀"為"簡單性原則",另外奧坎自身的說詞是:
以下面這個例子做演練:
我會拿起筆,是基於我的肌肉用力
我會拿起筆,是有一個我看不到的小精靈幫我抬起來的
根據剃刀,我們很容易就能把第二種說法剃掉了,但還有一個問題是,不是簡單性的原則就一定對,往往濫用剃刀容易忽略完備性,因此我們還必須考慮這個原則:
我們寧可選擇複雜一點的解釋,也不願選擇較簡單卻較不備,或與其他眾所接受的理論不一樣的解釋,剃刀原則不是為簡單而簡單。
搭配服用:https://phiphicake.blogspot.com/2008/05/occams-razor.html (雞蛋糕) http://pansci.asia/archives/49803 (泛科學)
3-19 悖論(Paradox)
我們將悖論分為下列三種:
當推論與經驗矛盾時,意指從從"明顯為真的前提"推出"矛盾或悖逆於其他其他普遍推論或經驗的結論",例子:芝諾的烏龜悖論
推論本身導致矛盾時,例子:說謊者悖論或理髮師悖論
當經驗與推論矛盾,例子:根據基督教教義,耶穌是全知、全能、全善,但又是難逃一死的凡夫俗子,但從邏輯看來,這根本弔詭且矛盾
那悖論到底可以做啥?絕不是耍耍嘴皮子而已,悖論是為了顯露推論的本質與限制,找出我們沒發現的歧義或矛盾,不適用的論證形式或邏輯系統。
悖論的力量在於:悖論使我們細察表面上看來明顯正確之事。
搭配服用:https://phiphicake.blogspot.com/2009/09/blog-post_12.html (雞蛋糕)
3-20 共犯
如果基於一些古怪的理由,我們必須殺死一個人以拯救十個人
結果論:沒錯,殺死無辜者是正確的行為
義務論:不行,這樣簡直是把人命當成手段以滿足更大的善
結果論:可是...這樣不也是把十個人的生命當作手段嗎?
這就是"共犯"的用法,藉由回彈批評,以顯示對方的批評毫無內容(因為如果這批評能指向任何人,表示大家都錯,那意義何在?),表示如果你的批評是對,那我們兩個都錯,而使批評者自失立場。
3-21 施惠原則
"從最合理的角度去評斷別人的作為"有甚麼好處?
避免稻草人的謬誤
當你經過一個原始部落,看到裡面的人圍在死掉的人旁邊跳舞,你也許會覺得這部落很惡劣,但實際上,他們是在慶祝死掉的人進入天堂,而不是離開世界
所以我們主張,根據施惠原則,除非出現支持其他想法的證據,否則應假定他人的論證檢全、觀點具信服力且行為合理。
搭配看看:http://philosophy.lander.edu/oriental/charity.html
這是英文網頁,我也不是很懂,看得懂的就看八~
3-22 迴避問題
其實我認為這就是循環論證、套套邏輯阿~
書中舉了這兩個例子
對小孩施暴是錯的
打屁股是施暴的行為(假定)
所以打屁股是錯的
這兩個結論都是理由包含的假定,理由無法成為支持結論的獨立依據。這樣的結論只能說服原本就相信假定的人,也就是,原本就相信結論的人。
說實在,我實在不知道為何要稱作"逃避問題",也許是翻譯的問題吧,還有,其實我覺得這應該是演繹邏輯的原理八,似乎沒必要分開講,還是我看漏了甚麼~
3-23 歸謬法
"假設對方為真,推出邏輯矛盾或荒謬的結果,以此來試圖對方改變立場"
所以如果你推出荒謬,還得看對方認不認同你的荒謬
但你推出邏輯矛盾,對方可就得改變立場了
搭配服用:
VIDEO
3-24 多餘理論
這篇對我看來其實有點類似奧坎剃刀,但不同的點在於,奧坎剃刀是在所有選擇中找出最簡潔的說法(所有其他條件相同),但多餘理論是在你要反對某個主張時,表示這主張其實去除也不會影響整個理論,表示"這主張是多餘的"
以Berkeley反對Locke的例子來說 :
Locke : 世界上的物質分成初性與次姓,初性是物質本身就具有的特性,如:質量、長寬高等等。而次性則是用五感察覺的性質,如氣味、口味等等
Berkeley:可是,我們也是透過五感去得知大小、質量阿,那你另外再分一個初性,不覺得很多餘嗎?
Locke:ㄜ....
當然Berkeley反駁Locke的這段說法還有很多爭辯,但這裡只專注在多餘理論的用法上。
3-25 後退
這裡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甚麼是後退論證:
佛德:我們必須擁有一種內在語言(思想語言),才能學習其他語言。
路人:那...在學習那種內在語言之前,是不是還要再學習一種更內在的語言,那在學習那種更內在的語言,是不是還要學習更更內在的語言....
佛德:ㄜ....思想語言是天生就內嵌在腦袋裡的,所以不用學習
至於佛德的說法有沒有阻止無限倒退的情況,就留給大家思考八~
所謂後退論證,在於立場邏輯要求人們假設一個先於立場的實體或過程 ; 但這個實體或過程基於相同邏輯必須假設更先於他們的實體或過程,以此推至"無限"。
搭配服用:
http://xtimetripper.pixnet.net/blog/post/33158302-%5B%E7%90%86%E8%AB%96%5D%E6%BB%91%E5%9D%A1%E8%AC%AC%E8%AA%A4%EF%BC%88slippery-slope%EF%BC%89 (痞客邦)--滑坡謬誤
3-26 保留現象
"不管是怎樣的哲學解釋,都必須說明事物的表象",以倫理學為例,若我們提出的論理學理論無法說明道德行為經驗與道德判斷,那這理論就不適當,也就是所有理論必須立基於經驗事實之上,所以才會有保留現象的規則出現。
這本書的後面還有提到解釋項與待解釋項的問題,但我不是很懂,希望有人能幫忙一下XD
3-27 自我擊敗的論證
"自我擊敗的論證通常用來指稱某種立場、論點或論證,儘管這些論證採取為真的原則,但是,其內在邏輯卻破壞了論證本身"
以粗糙的相對主義為例:
粗糙的相對主義:對任何時空的任何人來說,沒有任何陳述具有普世的真實性
我 : (舉手!) 那些陳述也包刮"粗糙的相對主義"嗎?
粗糙的相對主義 : ......
以簡化的檢證論(Verificationism)為例:
簡化的檢證論:唯有被感官經驗檢證的陳述,才是有意義的陳述,其他則完全荒謬
我 : (舉手!) 可是"簡化的檢證論"也無法被感官經驗檢證耶~~
簡化的檢證論 : .....
其實,為了清楚區分這些概念,自我擊敗的論證在哲學上很普遍,但卻是檢證自己論證的好工具。
3-28 充分理由
"事物為真或存在,或任何為真命題,必有充分理由說明其存有而非未存有,雖然絕大多數的情況,我們無法得知這些理由"
也就是說"凡是必有存在的理由,沒有不存在的理由"
但你可能會想說,這樣不是會無限退後嗎?
但"充分理由原則並不以所有解釋都是因果解釋為前提"
但實際上,我們確實無法證明充分理由原則,或找到因果關係的理由,
我們只能相信這套原則帶給我們的信念,探索並理解這個世界。
搭配服用: http://callmecallme.blogspot.tw/2008/03/blog-post_15.html (雞蛋糕舊站)
理由和原因的區別可以參考這 http://thinkerspace.freebbs.tw/viewthread.php?tid=134
3-29 可測試性
有鑑於哲學史上太多的理論的論述,我們越來越擔心有些詭辯裝成思慮深遠的理論混入其中,便嘗試找出檢驗方法來檢視這些學說:
這兩種理論都包含了"可測試性"這個要素在裡面,但卻有些爭議,以倫理學來說,便很難進行以上兩種方法的測試,但檢證論者提出的挑戰卻很有價值
如果你說的事物無法根據經驗來測試,他如何有意義?
他能成為強理論的可證成部分嗎?
VIDEO
檢證原則:https://phiphicake.blogspot.com/2008/05/blog-post_5824.html (雞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