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0日 星期日

5/1 國際無產階級日紀念&八小時之歌(by pete seeger)





搭配:(01哲學)

http://philosophy.hk01.com/EVENTS/87512/%E5%8B%9E%E5%8B%95%E7%AF%80%EF%BC%9A%E6%88%91%E5%80%91%E6%AF%8F%E5%A4%A9%E5%8F%AA%E5%B7%A5%E4%BD%9C%E5%85%AB%E5%B0%8F%E6%99%82%EF%BC%81--05-01-

歌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aQv69_0Xz0
歌詞|  (來源: http://songs.2quakers.net/eight-hour-day)

(因為我一直找不到"我們要把世界變個樣"這個版本,只好找這首了)
We're brave and gallant miner boys
who work down underground.
For courage and good nature,
no finer can be found.
We work both late and early
and get but little pay
To support our wives and children
in free Amerikay.

If Satan took the blacklegs *,
I'm sure 'twould be no sin.
What peace and happiness 'twould be
for us poor workingmen.
Eight hours we'd have for working;
eight hours we'd have for play;
Eight hours we'd have for sleeping
in free Amerikay.

2017年4月28日 星期五

楚門的世界 之 隨筆

這樣探討真實的哲學電影,不管甚麼時候看都是令人深思,電影圍繞一個主題,甚麼是真實?
帶來我們所存在的這個世界,
你可以問,我們所存在的這個世界是真實的嗎?難道這個世界不是像Matrix一樣是被某人所創造出來的世界?
或許你也可以這麼問,我們所認知的這個世界是真實的世界嗎?新聞媒體、學校教授的知識、人類的價值觀,是真實的嗎?難道我們不是活在由某種虛構價值觀所建構的世界嗎?新聞媒體的內容讓你扭曲你對世界的感覺,讓你不知不覺被影響而不自知?

但最重要的是,你擁有做抉擇的自由嗎?影片中的楚門,一切舉止都在攝影機之中,想選擇甚麼?做甚麼工作?取什麼老婆?都是導演所安排的,也許楚門以為眼前的這一切都是他可以展控的,如同我們一樣,我們可能以為我可以靠我的能力考上第一志願、追到女朋友、到好公司上班,但我們真的是靠自己的意志做到這些事?也許你會說,當然啊!如果我不想這麼做,就絕對達到目標,那如果是想這麼做,也努力過了,卻還是達不到,我們就會說,是運氣拉,對!就是運氣,也許我們將那些我們無法改變的因素,訴諸於運氣,以此來建構我們擁有自由意志的錯覺!?,但我肯定這樣的錯覺,就算我們沒有自由意志,那我們看似一切都做得到的錯覺,還是給予我們正面的影響。

但我認為不論我們到底是不是活在真實的世界裡,或有沒有自由意志,但也許重要的不是你相信甚麼,而是你做了甚麼。


推薦書評 |
http://hollyhsu.pixnet.net/blog/post/34801589-aspects-of-the-trueman-show%3A-%E3%80%8C%E6%A5%9A%E9%96%80%E7%9A%84%E4%B8%96%E7%95%8C%E3%80%8D%E9%9D%A2%E9%9D%A2%E8%A7%80

http://phigroup.pixnet.net/blog/post/38964851

2017年4月26日 星期三

那些死亡教我怎麼活 之 隨筆

這是一本屍體清掃者對於他人死亡經驗想法的集結成書,雖然我不知道台灣有沒有這種職業,但說實在,我對於這種職業一直很好奇,不曉得這種工作實際情況是甚麼?
這本書跟之前有一本外科醫生對死亡的看法滿類似的,都是站在死亡第一線的工作人員,但這本對於死亡的想法比較多樣(因為這本死掉的人比較多XD)
其中,我較喜歡其中一篇"可怕的是懼低,而非懼高"其中的"我一直覺得現在有很多人都得了害怕學歷、收入、社會低下的社會性懼低症,不僅如此,連精神、心靈、情緒也出現了所謂的精神性懼低症",對於不能接受的失敗、挫折感到絕望而自殺,難怪被排在勇氣這個章節,這本依照自殺的情境,分為愛、希望、勇氣、感謝,每一種自殺背後的情境,都帶給我不同的感覺,而作者常常問的,"死亡是什麼?",並不是看過死亡,就能知道的,但我個人認為,真是因為不知道死亡是什麼?或什麼時候到來,所以更要把握當下(不管看過多少對死亡的體會,我最喜歡的就是這句話)。
死亡,正是因為有死亡的存在,才讓我們我去珍惜、感謝,也因此定義的時間,更延伸出現在我們相信的價值觀,這就是死亡的價值。
對於死亡,我也喜歡這一種版本,死亡,是當大家都忘記你的時候,將死亡從身體的腐壞轉至個人死後遺留給這個世界的想法、作為。
最後一篇的解說更是精彩,也推薦大家看一下。
"清掃屍體並不是特別的工作,因為人是一定會死亡的"
搭配閱讀 |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2786 (關鍵評論)

蘇菲的世界 小說&電影(107分鐘版) 之隨筆與心得

因為我很喜歡哲學,在這段時間不斷尋找哲普的書籍(因為我知道我還沒有那個實力去讀那些深奧的名著),小說的內容令人愛不釋手,我不斷一讀再讀其中的段落,而且這本書的威力在於,你會更想要了解這些哲學家的理論及他的歷史背景,作為喜愛哲學的人不得不讀的經典阿~
但電影卻不同了,儘管我知道要將書中的內容一一道盡,確實困難,但太多內容僅僅一句帶過,很多重要的理論都沒談到(雖然我不知道三小時版是如何,但我們學校的圖書館沒有啊!!)
也許我會想要在這一一談論書中提到的各種理論與思想,但那太龐大了,我也許應該另闢視窗來寫,但總之,我真的很喜歡這本書,聽說她的姊妹作<紙牌的秘密>,也是經典,也許我該找機會來看。

這本書我認為"我是誰?","這世界從何而來?",是這本書的主旨,書中的蘇菲和艾柏,為了能逃離作者的控制,費盡許多心思,想辦法在作者沒有注意到他們時候做計劃,但我總覺得,當讀者看到你們在計劃或行動時,作者不也知道嗎?但我又想到,如果我們這個世界也是如此呢?當我們所認為的真實,不過是他人的創造,我們能像書中的主角一樣,逃離這個現實嗎?當艾柏說,我們的上帝是作者,而作者的上帝是誰呢?錯綜複雜的千萬的世界中,誰才是真實?誰才是虛構呢?
對於這個答案,我的回應是,我們所接觸到、經驗到一切皆為真實,儘管我所接觸到的皆為某人(它?)所製造的虛構,但對我而言,那就在說,我家門前有一頭我看也看不到、碰也碰不到的怪獸一樣無意義,我選擇我所相信的世界、真實、真理,對我來說,這些才是真實。


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

護家盟不萌?之心得與筆記

朱家安寫的這本"護家盟不萌?",可處理大部分在當今社會上遇到的同性議題,與其說是用來打臉護家盟,我更想將這本看做學習批判思考的書籍來閱讀,而且裡頭講的概念清晰、實用,對社會議題有興趣或想練腦袋的都適合看一下。

第一章:  生命的攻略本

當反同的人在表達主張時,可能認為生命有其固定意義,因而反對有人將同性婚姻作為其生命的意義,但在這裡我們就要問,生命有其固定意義嗎?
有鑑於大家的背景、文化不同,所發展出的生命意義也不同,更不用說要強迫他人接受你認為好的生命意義,因此對於一個社會,應該要盡力協助每個人探索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及價值觀,當然前提是不損害他人,而同性婚姻看來很適合阿~如果不能給予同姓者和異性者追求屬於自己的美好人生,就是差別待遇了。


第二章:  家庭價值:把概念釐清之後乾脆地插入吧!

當反同口口聲聲說開放同婚會導致:
  • 出生率暴跌
  • 幸福感偏低
  • 反同的人感到不開心
  • 同志的小孩更容易被欺負
當我們看到這些主張時,我們要想的是,這些情況真的是同婚所造成的嗎?難道不是那些反同的人製造出來的氛圍嗎?
當我訴諸普遍顧慮來反同,必須說明:
  • 我們擔憂的那些後果有公共理由背書
  • 我們有理由相信同信婚姻會帶來那些後果
  • 同性婚姻之所以帶來那些後果,是同志的責任
還有一個我認為很無言的理由,支持同婚會讓那些反同的人感到不開心
,政府憑什麼去滿足那些人的慾望呢?尤其是"涉他慾望",對於希望他怎樣怎樣,並不足以成為一個好的道德理由去推動法律或政策。


第三章:  人權:同性婚姻只要沒比異性婚姻更不是人權就行了

這裡要人權先探討起,有人認為婚姻不是人權,但實際上,應該被包括在人的積極權利裡面,我們有權要求政府為我們保障一些權利(如受教權),但這樣可能無法解決同性婚姻是不是人權的問題,於是如果我們找不到一個理由支持同性婚姻不是人權,而異性婚姻是,那我們是不是可以說,異性婚姻也不是人權阿,這本書提供兩個差異選項:
  • 婚姻的定義就是"一男一女"
    • 實際上,法律沒有能力影響你對每件事的定義,我們要求法律承認,只是因為他能減緩社會對同志的歧視
  • 同性婚姻沒有生育能力
    • 作為一個公共理由,我們應該重視養育,而不是生育,而同性婚姻在養育這件事上跟異性比起來並沒有什麼差別

第四章:  外部性:整個社會都在承受護家盟排放的廢氣

當護家盟不斷提出同性婚姻會帶來不好的價值觀、容易受霸凌等等,其實這些在某種程度上,似乎都是護家盟所帶來的氛圍,護家盟以一種家父長主義式的威嚴,不斷的將自己的價值觀套到他人身上,這樣自我為中心的態度,反而帶來社會上其他人很多的困擾。
其實社會上很多人試圖以高位者或高知識份子自居,總是認為自己的做法比較好,強迫他人借受自己的價值觀、態度等等,這樣的態度,跟大航海時代的殖民者又有何異呢?

第五章:  歧視言論:窮到只剩下言論自由

在書中,朱家安定義了他所謂的歧視言論:
  • 一個言論是歧視言論,若且唯若:
    • 在這個社會哩,有某個族群是弱勢
    • 這個族群是弱勢,有部分原因來自某些負面刻版印象
    • 這個言論有強化這些刻板印象的疑慮
另一個則是在地歧視言論:
  • 一個言論是在地歧視言論,若且唯若:
    • 在某個場域裡,某個群體是弱勢,有部分原因來自某些刻板印象
    • 這個言論有強化這些刻板印象的疑慮
同時,他也補充,弱勢族群還包刮一個重要意義,就是社會大眾必須能意識到此族群的存在(如果某個言論無法讓你很直接的經驗到某種族群,那同樣你也無法對他們產生刻板印象)

對於歧視言論該怎麼處理,作者也提出自己的見解
  • 抗議 : 讓有歧視心態的人警覺,自己的想法是另一群人苦痛的來源,因此並不受歡迎
  • 修正 : 讓社會驚覺某個負面刻板印象的存在,引起進一步修正的反思
  • 支持 : 讓被歧視的族群發現自己是受到關心和支援得
最後身為一個哲學人,應該就是要對於他人的論述,思考並提出其中的缺陷,當然,別忘了加上施惠原則拉~

第六章:  "因為你沒想到你自己"的謬誤

"你沒想到你自己"論證
  • 只要簡單把主角從同性戀換成異性戀,或者把同性婚姻換成異性婚姻,就會發現他根本無法成立
案例一
  • A:同志淫亂、多重性伴侶,所以不適合婚姻
  • B:可是...異性戀也是如此耶~(又或者異性戀裡的某些族群),那他們也不適合婚姻嗎?
案例二
  • A:同性戀不是天生的
  • B:如果同性戀的傾向可以改變,那異性戀的傾向也可以改變阿
我認為我平常在思考時,也很常沒注意到代換論證中的角色,以至於做出某些荒謬的論述。這一篇感覺容易上手又實用。

第七章:  宗教:一種無法提供道德指南的東西

當有人以宗教作為理由來支持或反對某些事物,我們可以思考下列幾個問題
  • 經典詮釋可以取代道德討論
    • 每一個宗教都有許多不同的經典詮釋,而我們在討論道德本質時,卻將重點轉移至那種詮釋才是正派上,未免太不合理
  • 尤西弗羅的兩難
    • 是先有一個客觀的善存在,然後上帝必定符合此善的本質
      • 也就是殺人是錯的,是因為有一個道德上的理由去禁止我們殺人
    • 不管上帝的本質如何,符合此本質的即是善
      • 也就是殺人是錯的,是因為上帝禁止我們
  • 邪教的可能及宗教衝突
    • 世上存在如此多的宗教以及數不清的教義,必定擁有衝突,你又該如何分辨其中的好壞呢?

第八章:  總複習:用來領養小孩的案例來熟悉批判思考八~

經過前幾章的磨練,我們來個小練習
假如以"同性伴侶領養小孩"為例,
我們可能會遇到以下反駁:
  • 應該讓小孩在爸爸和媽媽的教導下,成為符合他的生理性別的樣子?
  • 小孩容易受到霸凌?
  • 歧視言論---當他人認為"收養的孩子你能這樣愛他嗎?"
  • "因為你沒想到你自己"的謬誤---同志想要小孩,這不代表他們應該擁有小孩
而作者的解說,就自己去買書來看,如果我都打上來,作者還賣什麼書阿XD

第九章:  全面特價:人獸婚、童婚、近親婚、多人婚

在這一章之前,先來談談滑坡謬誤---藉由一連串錯誤的推論,試圖推導出結論的論證
(但我覺得下面這個講的比較清楚)
搭配服用: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68/2356149 (鳴人堂)

面對

因果滑坡 (A事件導致B,B導致C,最後推到一個我們不支持的結論)
原則滑坡 (廢除掉舊有的原則,創建新的原則,而這新創的原則卻可能支持我們不喜歡的後果)
理由滑坡(支持我們主張的理由,可能也會成為支持其他我們不贊同的後果)

如何處理?

說明滑坡不會滑到那個結論,或這件事沒那麼糟
尋找替代原則(針對原則謬誤)
應用"你沒想到你自己"謬誤

結論
不管你是否支持同性婚姻,都應該好好想想自己所抱持的理由。
並注意是否滑坡或謬誤的產生。


第十章:  逆向歧視:該怎麼解決

當同性婚姻開放,有的人表示:
  • A:我不幫同性做結婚蛋糕!!
  • B:蝦咪! 我要告你歧視待遇
  • A:甚麼!這樣也要被告
當這種問題出現時,書中告訴我們或許可以
  • 你依然幫她做蛋糕,但就是用不爽的表情做,或在蛋糕夾一張,我反對同性DM表示立場
  • 轉換價值觀
作者告訴我們,在多元的社會我們應該包容多元,裡頭包含的意思應該是,在多元的社會裡,擁有包容心的人會過得比較愉快。


最後,我覺得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是,學習如何思考,而不是拿這本去洗護家盟或反對同性的臉。

其他書評推薦:
http://wayneh.tw/blog/2016/07/02/book-review/
https://phiphicake.blogspot.com/2016/07/blog-post.html 腦闆的網站

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

TED之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師 | 羅子雄 | 之心得

最近,我上網開始學一些簡報設計的課程,但越學越發現自己的不足之所在,我發現,這是對於自身設計感的不足、美感敏銳度的不足所導致的結果,正巧,簡報設計介紹的這一部短片,正中了我的癢處,而這部TED也的確揭示了一些入門步驟,對於我這種想練設計,卻又無路可循的人最實用了

裏頭,他談到

入門階段應該要遵循的三項準則
看----看他人優秀的作品
做----模仿他人的作品開始做起
想----思考為何設計所隱藏的概念、技巧

然而進到準專業階段,則是
看2.0----不只是看同一個領域的作品,試著去揣摩其他領域的作品,避免思維被侷限住
想2.0----組合與借鑑並改進(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
做2.0----做一個實際作品,如設計一個FB等等,並不斷努力

確實,這些內容深深震撼了我,期望自身也能不斷努力,設計出自己引以為傲的作品
但其實我對成為設計師不感興趣拉,純粹只是想追求知識並提升這部分的能力

"尋找快樂的十五種方法"之小小心得


會看這部電影是因為在Sharecourse修了正向心理學的課程,才會在無意中得知這部電影,原以為這只是很通俗的小品電影,但其實也差不多啦~跟想像沒差多少XD
但倒也不然,快樂的定義?如何尋找快樂?這些問題儘管簡單,卻也困擾世上的人千百年之久,相關的書籍也多著跟山一樣高,但人的煩惱也跟山一樣高,我的想法是,如果乞求他人給你一個快樂的定義、答案,那根本不是快樂,我們只能陪著你一起尋找、引導你尋找屬於自己的快樂,看看以下這15種方法,我們可以看看他人如何快樂,卻無法模仿。
電影中的赫德靠著自己尋找,而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或許我們可以說,他的那份快樂,並不是得到的,而是原本就深藏心中,透過旅行、面對自己的想法,而發掘那早已深藏心中的快樂。因為我看很多書籍或電影都告訴你要旅行,感覺好像很花錢、要跳脫舒適圈,很難實行,我是認為,與其旅行看不同的世界,你或許也可以試著換一雙看世界的眼睛,細細體會,你將能體驗你從沒看過的新鮮事物,看!這不也是旅行,想尋找快樂,不一定要花大錢出國,換雙眼睛出門散步,你也能享受快樂。

總之,這部電影其實不錯看,是個適合下午閒來無事消遣的小品。
  1. 人比人,氣死人(Making comparisons can spoil your happiness.)
  2. 許多人認為快樂就是有財有權有勢(A lot of people think happiness is being rich or important.)
  3. 快樂是有可以左擁右抱的自由(Happiness could be the freedom to love more than one woman at the
    same time.)
  4. 許多人只在未來看到快樂(Many people see happiness only in their future.)
  5. 快樂有時得睜隻眼閉隻眼(Sometimes happiness is not knowing the whole story.)
  6. 逃避不快樂並不會使你快樂(Avoiding unhappiness is not the road to happiness.)
  7. 你身邊的人到底是讓你向上或向下?(Does the person you're with bring predominately Up or  Down?)
  8. 快樂是做你擅長的事(Happiness is answering your calling.)
  9. 快樂是遇到真正欣賞你的人(Happiness is being loved for who you are.)
  10. 燉地瓜(Sweet Potato Stew.)
  11. 恐懼阻礙了快樂(Fear is an impediment to happiness.)
  12. 活著真好(Happiness is feeling completely alive.)
  13. 快樂是懂得慶祝(Happiness is knowing how to celebrate.)
  14. 傾聽是愛(Listening is loving.)
  15. 懷念的人事物早已不再(Nostalgia is not what it used to be.)

其他點評: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84-135687-%E5%B0%8B%E6%89%BE%E5%BF%AB%E6%A8%82%E7%9A%8415%E7%A8%AE%E6%96%B9%E6%B3%95?page=5 (今周刊)


2017年4月16日 星期日

哲學家的Toolkit之論證評估工具與筆記

很快的,我這本書已經看到第三章了,隨著不斷的閱讀、思考,我似乎能慢慢地了解哲學這門學科,這一章是論證評估工具,請大家好好看看八~(我一直在想會不會有人看耶~但應該是不會啦~XDD)

3-1 替代解釋

當你對一件事件提出一個自以為還不錯的解釋時,真的能確定嗎?身為哲學家,應該是不斷地繼續檢視自己的解答,那這篇提供一個工具讓我們可以檢視自己的解釋恰不恰當,就是尋找替代解釋,當你試圖為自己尋找替代解釋,你通常能提出內容更為豐富的陳述,避免不恰當化約,總之,如書中所言,尋找替代解釋而非看似圓滿的解釋,使我們更有可能得到最佳解釋,同時通常能讓我們對試圖解釋的事物提出較豐富而完整的說明。

3-2 歧義

當你看到有人在賣冒牌的電子交易指南,究竟是"冒牌的電子交易指南"還是"冒牌的"電子交易指南呢?這種就叫雙重論證的錯誤,同時也叫"歧義",歧義跟模糊性好像很相似,那如何分辨呢?歧義代表這段句子可以提出許多的替代解釋,但是選擇對於哪一個解釋比較好有其困難,但模糊性是指下面這句話,"要讓社會更好",這句不精確的句子連替代解釋都舉不出來。

3-3 二值原理與排中律

排中律是依據二值原理而來的,排中律意思為:
  • 對任何陳述P來說,P或者非P必須為真
而二值原理則是
  • 每個陳述不是P就是非P,沒有其他選擇
但是二值原理一值被人所詬病,因為對於具有模糊性的概念來說,並不是如同二值原理這種兩極化的意思啊~,因為對於這類概念(如:胖、美、醜)並沒有一個清晰的界線存在,所以跟據沒有二值原理而建立的"模糊邏輯"與也許多成熟的理論。
但對於沒有模糊性的概念來說,二值原理仍然很有用。

3-4 範疇錯誤

當一個人在東華大學裡頭晃啊晃,竟然跑來問我,東華大學在哪裡?這個人犯了什麼謬誤呢?就是他將東華大學視為一個建築物,而不是一個機構,這就是範疇錯誤,當我們說一個人犯了範疇錯誤時,就是在主張他將某件事物歸類錯誤,通常在討論心靈、意志、善這類概念時,很容易將他武斷的歸類為某種物理狀態、大腦運作抑或者追求幸福、免於痛苦這類的解釋哩,所以當你過於聚焦討論某件事物時,請記得退後一步來看,避免陷入範疇錯誤。

3-5 所有其他條件相同

"所有其他條件相同"是一件很好用的工具,通常會出現在思想實驗上,藉此聚焦在某幾項變音,藉此評估某幾種解釋的優劣,同時,也必須限制在正常狀況下,以針對效益主義的批判來說,當一個無辜者被群眾誤認為殺人犯,這時,如果將無辜者釋放,將會造成民眾恐懼與恐慌,但如果將無辜者判刑,卻能得到大家的讚賞,根據效益主義,應該將無辜者判刑,因為這樣可以得到大多數人的幸福,這時,你也許會想問,那真正的殺人犯呢?這時,你必須假設"所有其他條件相同",因為我們只想聚焦在要不要判刑無辜者這件事上,而不是其他因
素,在哲學討論中,我們不假定每個因素都可以討論。

3-6 循環

循環論證是一種保證為真的論證,因為他在前提已假定的結論應該證明的事物,當缺乏獨立理由接收論證的重要部份時,論證無法成立。我們以笛卡爾的循環論證來說明,以下這個論證是為了證明上帝存在做的推論:
  1. 清晰而明確的概念為真,因為上帝保證他們
  2. 我們知道上帝存在, 因我們擁有上帝創造的清楚而明晰的觀念
循環論證應該很容易就看出了八~那循環論證看似一種錯誤的推理方式,倒也不然,以歸納循環來說,我們倒是很常使用
  1. 今天公車會在五點來,因為時刻表上面寫公車五點會來
  2. 時刻表上面寫公車五點會來,因為公車五點會來
我們仰賴的是過往經驗--公車以往五點都會到作為論證的理由,所以這樣的循環論證並非惡性循環,而論證的過程只以本身試圖確立的事物為基礎,這個論證就是惡性的。

3-7 概念不連貫

概念不連貫其實很容易理解,就是句子中的概念發生衝突,以這例子為例:
  • 四邊三角形
這其實很容易看出,因為四邊的概念和三角形的定義發生衝突,但也不是每一個都這麼容易看出
  • 事物的本質應該在真實的環境或者去除環境本身,才能發現事物的本質
這其實也有弔詭,何謂真實的環境,水會凝結、蒸發,在不同的環境下有不同的面貌,那一個才是真實的呢?再來所謂的"去除環境本身"是什麼意思?就連真空也算是一種環境,那連這都
去除到底是啥?這樣的概念不連貫或者混淆,都是謹慎的哲學家所要避免的。

3-8 反例

當哲學家在建構一般性的真理時,尤是是全稱命題時(如所有X都是Y),只要一個反例,這個主張就不成立,然而,透過反例,我們可以不斷調整、修改,抑或放棄立場,以這個論證為例:
  • "善"的行為能產生愉悅
同時,你必須確定,不能產生愉悅的行為不能被視為善行,而當人舉出這樣的例子
  • 當我捐助薪水救助人時,我感到有些痛苦
這樣的"反例"足以削弱你所主張的論據,另外,在一些古怪的場景你也必須證明他會成立
  • 當我被虐待,我感到快樂
這樣古怪的例子,表示出某些愉悅的行為也可能不是"善",也是一個良好的反例,當你接受反例的試煉時,必須確保你的核心本質不變。



3-9 判準(Criteria)

判準為"判斷或決定事物的標準",另外,當有人主張,某人擁有知識,若且唯若,某人相信的事物證成且為真,則這人主張的就是知識判準。但一般我們不會這麼說,我們會說,如果這信念證成且為真,就表示這信念滿足知識的充要條件(充分且必要條件)。這兩段話有什麼不同呢?每個領域都有他們的"黑話",依循著黑話進行討論,進行研究也會比較順暢。
當我們在使用公共領域的話語和專業領域時,要避免概念上的混淆,儘管意思相近,但使用起來也是不一樣的。
這本後面還有談到維根斯坦的理論,但我實在不是很懂,也怕說錯,就不寫了(大家自己買書來看ㄅ~)

3-10 錯誤理論

當我們所賴以相信的論證被推翻時,我們一定會感到不滿,甚至不想承認,而如果不那麼直接指出我們的錯誤,而是和緩的換個角度說服自己,指出我們的錯誤是可理解的,而且這樣的錯誤也是通往真實的踏板。
雖然我覺得這樣的理論滿莫名其妙的,因為就只是讓對方有台階下而已啊~實在不需要特別設一篇章來說明八~
不過錯誤理論讓我們重視舊理論,且彌補保留現象的不足,不管在怎麼革新的理論,都要保留某些舊理論中已被認可的邏輯,也能有效說服舊理論的擁護者。

3-11 假二分法

其實假二分法的概念常出現在一些介紹錯誤謬誤的書籍裡,就叫"非黑即白的謬誤",這謬誤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哲學討論,就算有人說某人不是好人,那你一定會立馬認為他是壞人,但有沒有可能他兩者都不是呢?這和我們之前說的"二值原理"有點相似,"任何事情不是P就是非P"這樣的論證,其實和假二分法很像,將思考過於限定在某個範圍,而忽略其他可能性。

3-12 起源謬誤

起源謬誤就是以起源事實為前提推論事實目前的本質,比如說,
  • A:我今天從看水果報說,XXX過世了耶~
  • B:你是從水果報看的喔~那騙人的拉~
推論如下:
  • 你從水果報得到資訊
  • 因為水果報是騙人的
  • 所以這個資訊是騙人的
以演化心理學的道德起源來說,
  • 道德感的產生是史前人類為了生存發展出的策略
  • 倫理學研究道德
  • 所以倫理學就只是跟生存有關的學問
一樣,犯了起源謬誤了,道德的起源並不能證成道德的本質
儘管我們認為起源並不能證成事物的本質,但並不能完全說某些事物與本質無關。
總之,只要有人混淆了事物的起源,不管是信念、態度還是行為與證成,或是不當的訴諸事物起源,已決定事物日後的性格或本質,就是犯了起源謬誤。

3-13 兩難推論

兩難建構論,以邏輯形式表達為:
  • (P則Q)與(X則Y)
  • P或X
  • 所以,Q或Y
上面是建構性兩難
以下是破壞性兩難
  • (P則Q)與(X則Y)
  • 非Q或非Y
  • 所以,非P或非X
以這例子為例
當有人批評科學改造基因體是"竄改自然"
我們可以回應
  1. 如果批評者認為"所有對自然的篡改都是錯的",那農耕、建造房屋不也是錯的,那我們人類不就隨時都在竄改自然,很顯然,批評者的原則有誤
  2. 如果批評者認為"有特定某些對自然的篡改都是錯的",那是不是也認為只有某些科學竄改自然才是錯的,那這樣,跟批評者自己的原意似乎不同。
  3. 所以,批評者的原則要不是錯的,就是跟自己的原意有違背
厲害吧~這就是邏輯XD
但這裡有幾種方法可以脫離這個困境
  • 攻擊兩難的某一端為假
  • 藉由顯示兩者為假,提出兩種之外的第三種回應

3-14 休謨岔路

思考一下這兩句話:
  1. 罪犯犯法
  2. 我是罪犯
你知道有甚麼差別嗎?
第一句話是套套邏輯,必然為真,但他顯現的是觀念之間的關係,如同1+1=2一樣,與真實世界無關,我們無法否認,否則就犯了邏輯上的矛盾
第二句話無法透過檢驗觀念得出結果,必須透過觀察真實世界,同時當我們說"我不是罪犯"也可能成立,而且不會犯了邏輯矛盾
這就是休謨叉路將知識分成
  • 不描述世界的觀念關係之邏輯確定性
  • 描述世界但總是處於變動狀態的事實
透過這一個論證,休謨引進懷疑論,告訴我們有關真實世界的真理無法被證明具有邏輯必然性,也就是"世界並不一定以確定方式存在,而我們無法得知"。

3-15 應然/實然的鴻溝

當你看到小明偷小米的玩具是,你會說:

  • 你不能偷小米的玩具(應然語句、道德命令)
但中間似乎少了些什麼,我再加上:
  • 因為偷小米的玩具會讓小米哭(實然語句、事實陳述)
  • 讓別人哭是不好的行為(道德規範、價值性語句)
  • 所以你不能偷小米的玩具(應然語句)
看來,無論如何,我們似乎無法從完全的"實然"推出"應然",但這又如何?(但你有沒有發現,我們似乎無法認為偷別人玩具會讓別人哭,就推出我們不應該做某事的行為)
對倫理學而言,我們所謂的"善"、"惡",似乎站不住腳,否則我們得將善惡化約為享樂與痛苦的事實陳述,那些我們一直崇拜的價值、真善美等等,將會被我們從空中打落,並重新檢視。


搭配服用: https://phiphicake.blogspot.com/2009/04/blog-post_10.html (雞蛋糕) 

                  https://wtfjurisprudence.wordpress.com/2014/09/12/tobeandoughttobe/

3-16 萊布尼茲同一律 

"X與Y同一,當且僅當X的每個性質都是Y的性質,而Y的每個性質都是X的性質"
另外,時間以及空間也必須相等,小明和阿明同一,一個在台灣,一個在日本,則兩者為不同人,因為X與Y同一,則空間與時間也必須相等。
這些事來萊布尼茲同一律的介紹,但由於這定律牽涉到的問題超出我能力所及(同一性問題及Heraclitus的河流),暫且略過不談。

搭配服用:

https://phiphicake.blogspot.com/2008/05/blog-post_3865.html (雞蛋糕)

3-17 假面男子的謬誤 

剛剛你上完同一律的課程,書上抄著筆記:
  • 如果X與Y同一,則對X為真之事對Y也為真
看到一個帶著假面的男子,這時你懷疑他是不是你的朋友小明,於是你運用同一律的概念來檢測,於是
  • 我知道小明是誰,卻不知道假面男子是誰,因此對小明為真之事不一定對假面男子為真,所以小明與假面男子不同一
現在我們來想這段論述,那裡錯了呢?
  • 筆記錯了。較適當的論述應為"X與Y同一,當且僅當X與Y分享全部相同的性質"
  • "為人所知"是一種性質嗎?
那這個謬誤可以做啥?
我們可以用來反駁笛卡耳的身心二元論證,論述如下
  • 基於假面男子的謬誤,我們對於事物外觀的敘述,真的等同於他的實在面嗎?心靈會不會也帶了面具,其實本質和大腦一樣?
所以二元論者就必須說明為甚麼心靈與大腦之間的明顯區別不是因為我們以不同方式知覺大腦與心靈造成的。

3-18奧坎剃刀(Ockham's Razor)

  • 實體除非增加,否則不應增加---哲學與科學理論應該盡可能假設越少的實體類型存在
  • 兩個彼此競爭的理論都能適當解釋既有現象時,選擇較簡單的解釋
根據以上兩種定義,你也可以稱呼"奧坎剃刀"為"簡單性原則",另外奧坎自身的說詞是:
  • 如無必要,不應假設多數
以下面這個例子做演練:
  • 我會拿起筆,是基於我的肌肉用力
  • 我會拿起筆,是有一個我看不到的小精靈幫我抬起來的
根據剃刀,我們很容易就能把第二種說法剃掉了,但還有一個問題是,不是簡單性的原則就一定對,往往濫用剃刀容易忽略完備性,因此我們還必須考慮這個原則:
  • 所有其他條件相同
我們寧可選擇複雜一點的解釋,也不願選擇較簡單卻較不備,或與其他眾所接受的理論不一樣的解釋,剃刀原則不是為簡單而簡單。

搭配服用:https://phiphicake.blogspot.com/2008/05/occams-razor.html (雞蛋糕)
                 http://pansci.asia/archives/49803 (泛科學)

3-19 悖論(Paradox)

我們將悖論分為下列三種:
  1. 當推論與經驗矛盾時,意指從從"明顯為真的前提"推出"矛盾或悖逆於其他其他普遍推論或經驗的結論",例子:芝諾的烏龜悖論
  2. 推論本身導致矛盾時,例子:說謊者悖論或理髮師悖論
  3. 當經驗與推論矛盾,例子:根據基督教教義,耶穌是全知、全能、全善,但又是難逃一死的凡夫俗子,但從邏輯看來,這根本弔詭且矛盾
那悖論到底可以做啥?絕不是耍耍嘴皮子而已,悖論是為了顯露推論的本質與限制,找出我們沒發現的歧義或矛盾,不適用的論證形式或邏輯系統。
悖論的力量在於:悖論使我們細察表面上看來明顯正確之事。


搭配服用:https://phiphicake.blogspot.com/2009/09/blog-post_12.html (雞蛋糕)


3-20 共犯

如果基於一些古怪的理由,我們必須殺死一個人以拯救十個人

  • 結果論:沒錯,殺死無辜者是正確的行為
  • 義務論:不行,這樣簡直是把人命當成手段以滿足更大的善
  • 結果論:可是...這樣不也是把十個人的生命當作手段嗎?
這就是"共犯"的用法,藉由回彈批評,以顯示對方的批評毫無內容(因為如果這批評能指向任何人,表示大家都錯,那意義何在?),表示如果你的批評是對,那我們兩個都錯,而使批評者自失立場。

3-21 施惠原則

"從最合理的角度去評斷別人的作為"有甚麼好處?
  • 避免稻草人的謬誤
    • 當你經過一個原始部落,看到裡面的人圍在死掉的人旁邊跳舞,你也許會覺得這部落很惡劣,但實際上,他們是在慶祝死掉的人進入天堂,而不是離開世界
所以我們主張,根據施惠原則,除非出現支持其他想法的證據,否則應假定他人的論證檢全、觀點具信服力且行為合理。


搭配看看:http://philosophy.lander.edu/oriental/charity.html

這是英文網頁,我也不是很懂,看得懂的就看八~


3-22 迴避問題

其實我認為這就是循環論證、套套邏輯阿~
書中舉了這兩個例子
  • 對小孩施暴是錯的
  • 打屁股是施暴的行為(假定)
  • 所以打屁股是錯的

  • 我思(假定我已存在)
  • 故我在
這兩個結論都是理由包含的假定,理由無法成為支持結論的獨立依據。這樣的結論只能說服原本就相信假定的人,也就是,原本就相信結論的人。

說實在,我實在不知道為何要稱作"逃避問題",也許是翻譯的問題吧,還有,其實我覺得這應該是演繹邏輯的原理八,似乎沒必要分開講,還是我看漏了甚麼~

3-23 歸謬法

"假設對方為真,推出邏輯矛盾或荒謬的結果,以此來試圖對方改變立場"
所以如果你推出荒謬,還得看對方認不認同你的荒謬
但你推出邏輯矛盾,對方可就得改變立場了
搭配服用: 

3-24 多餘理論

這篇對我看來其實有點類似奧坎剃刀,但不同的點在於,奧坎剃刀是在所有選擇中找出最簡潔的說法(所有其他條件相同),但多餘理論是在你要反對某個主張時,表示這主張其實去除也不會影響整個理論,表示"這主張是多餘的"
以Berkeley反對Locke的例子來說 :
  • Locke : 世界上的物質分成初性與次姓,初性是物質本身就具有的特性,如:質量、長寬高等等。而次性則是用五感察覺的性質,如氣味、口味等等
  • Berkeley:可是,我們也是透過五感去得知大小、質量阿,那你另外再分一個初性,不覺得很多餘嗎?
  • Locke:ㄜ....
當然Berkeley反駁Locke的這段說法還有很多爭辯,但這裡只專注在多餘理論的用法上。

3-25 後退

這裡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甚麼是後退論證:
  • 佛德:我們必須擁有一種內在語言(思想語言),才能學習其他語言。
  • 路人:那...在學習那種內在語言之前,是不是還要再學習一種更內在的語言,那在學習那種更內在的語言,是不是還要學習更更內在的語言....
  • 佛德:ㄜ....思想語言是天生就內嵌在腦袋裡的,所以不用學習
至於佛德的說法有沒有阻止無限倒退的情況,就留給大家思考八~
所謂後退論證,在於立場邏輯要求人們假設一個先於立場的實體或過程 ; 但這個實體或過程基於相同邏輯必須假設更先於他們的實體或過程,以此推至"無限"。

搭配服用:

http://xtimetripper.pixnet.net/blog/post/33158302-%5B%E7%90%86%E8%AB%96%5D%E6%BB%91%E5%9D%A1%E8%AC%AC%E8%AA%A4%EF%BC%88slippery-slope%EF%BC%89 (痞客邦)--滑坡謬誤

3-26 保留現象

"不管是怎樣的哲學解釋,都必須說明事物的表象",以倫理學為例,若我們提出的論理學理論無法說明道德行為經驗與道德判斷,那這理論就不適當,也就是所有理論必須立基於經驗事實之上,所以才會有保留現象的規則出現。
這本書的後面還有提到解釋項與待解釋項的問題,但我不是很懂,希望有人能幫忙一下XD

3-27 自我擊敗的論證

"自我擊敗的論證通常用來指稱某種立場、論點或論證,儘管這些論證採取為真的原則,但是,其內在邏輯卻破壞了論證本身"
以粗糙的相對主義為例:
  • 粗糙的相對主義:對任何時空的任何人來說,沒有任何陳述具有普世的真實性
  • 我 : (舉手!) 那些陳述也包刮"粗糙的相對主義"嗎?
  • 粗糙的相對主義 : ......
以簡化的檢證論(Verificationism)為例:
  • 簡化的檢證論:唯有被感官經驗檢證的陳述,才是有意義的陳述,其他則完全荒謬
  • 我 : (舉手!) 可是"簡化的檢證論"也無法被感官經驗檢證耶~~
  • 簡化的檢證論 : .....
其實,為了清楚區分這些概念,自我擊敗的論證在哲學上很普遍,但卻是檢證自己論證的好工具。

3-28 充分理由

"事物為真或存在,或任何為真命題,必有充分理由說明其存有而非未存有,雖然絕大多數的情況,我們無法得知這些理由"
也就是說"凡是必有存在的理由,沒有不存在的理由"
 但你可能會想說,這樣不是會無限退後嗎?
但"充分理由原則並不以所有解釋都是因果解釋為前提"
但實際上,我們確實無法證明充分理由原則,或找到因果關係的理由,
我們只能相信這套原則帶給我們的信念,探索並理解這個世界。

搭配服用:
http://callmecallme.blogspot.tw/2008/03/blog-post_15.html (雞蛋糕舊站)

理由和原因的區別可以參考這
http://thinkerspace.freebbs.tw/viewthread.php?tid=134



3-29 可測試性

有鑑於哲學史上太多的理論的論述,我們越來越擔心有些詭辯裝成思慮深遠的理論混入其中,便嘗試找出檢驗方法來檢視這些學說:
  • 艾爾的檢證論
    • 能被感官知覺檢證的命題才是有意義的命題
  • 波普的否證論(只限於科學)
這兩種理論都包含了"可測試性"這個要素在裡面,但卻有些爭議,以倫理學來說,便很難進行以上兩種方法的測試,但檢證論者提出的挑戰卻很有價值
  • 如果你說的事物無法根據經驗來測試,他如何有意義?
  • 他能成為強理論的可證成部分嗎?



檢證原則:https://phiphicake.blogspot.com/2008/05/blog-post_5824.html (雞蛋糕)







2017年4月10日 星期一

"哲學入門九堂課"之心得與筆記

這本是當初我在尋找準備中正哲學的書籍時,發現這本被網路上很多人大力推薦,於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情買了一本,發現這本真的很適合像我這種沒基礎的人閱讀耶~內容沒有太多專業名詞,也很生動易懂,很推大家看看~
我寫的可能有點亂啊~希求好心人幫我看看、批評一下。

第一堂 我們如何知道事物存在

你相信你身旁其他事物的存在嗎?儘管你會說,有啊!我的五官就是我觀察世界的依據,但感官可靠嗎?你不僅對於現在你身旁的事物不確定,甚至過去的記憶、種種一切你都無法確定,而你無法證明(因為你會犯的循環論證的錯誤,用過去的實在性來證明過去),而似乎唯一存在之物,便只有你的心靈--正在思考的大腦,但其實你跟我都不願這麼想,因為如果只有心靈存在,哪所做的一切是不就毫無意義嗎?為了擺脫這種困境,是不是要先假設外在世界為真?如果你認為我們所看見的一切必定有個原因,因為單靠心靈就能擁有這些經驗實在令人不敢相信,但就算是這樣好了,那你又如何保證你看的事物為真,因為你根本沒觀察這些事物的原因阿~就算你觀察內在心靈似乎也無法證明外在世界為真,看來,不管怎麼樣都無法證明外在世界為真,但我們對於外在的印象又非常深刻無法拋棄,於是我們面對了兩種挑戰,懷疑世界的人全錯了或者我們無法否認外在世界不存在這個可能。
而本書最後留下三個問題來思考:
  1. 有可能自我心靈才是唯一存在之物,或者推一步說,即使有一個心靈之外的世界,他也完全不同於你相信的面貌,這樣的說法有意義嗎?
  2. 如果這是可能的,能否證明實際上並非如此,
  3. 如果無法證明心靈之外確實有事物存在,我們還能繼續相信外在事物存在嗎?
我的回答是,假設自我心靈是唯一存在之物又或者有另一個心靈之外的事物,又如何,因為我們根本無法經驗到,我們不是應該專注在我們所能經驗到的世界探索嗎?我實際上不能證明這些是錯的,我同時也無法證明經驗世界為真實世界,就算我無法證明心靈之外有其他世界,那我還是會相信我所觀察的經驗世界,因為那是我唯一能感受到、體驗到,對我有意義的世界啊~

第二堂 其他心靈

上一次我們懷疑這個世界是否真的存在,這次要懷疑你身旁的人是否擁有心靈,我們唯一可確認存在的只有自己的心靈,而身旁的人也許只是模仿人類動作的機器人!?因為我們頂多只能觀察到他人外在的物理狀態,不管你把他的腦袋剖開,你依舊只能看到大腦裡那些物理化學作用,你並不能看到那些名為快樂、悲傷的感覺啊~甚至你身旁那些貓、狗,甚至是看似無生命的石頭與樹木,你也不能證明他們有心靈或者沒有心靈,你怎麼知道石頭表達痛的方式跟人類一樣呢?
結論就是除了心靈具有自我意識之外,對於世上那些生命具有意識,你真正知道的有多少?有沒有可能遠比你所想的更少或更多?

第三堂 心靈與身體的關係

這一次要來討論心靈也就是意識,跟身體的關係,當你吃到巧克力時,你會感受到巧克力的味道、幸福的感覺甚至是過往的記憶,但是你從外面觀察的出嗎?就算你剖開腦袋,去嘗腦袋,你也不會感受到巧克力的滋味,那我們是不是能確定有一種意識狀態是獨立於物理狀態的,這就是身心二元論,但物理主義者相信,這一切都是物理事件所產生的影響,根本沒有所謂心靈這種事,一切都是物理事件的結果,而兩面性理論則是表示,我們大腦裡的灰質、神經具有可外在觀察到的物理特質以及只能內在經驗的心靈狀態。
看來,世上有兩種差異很大的狀態,一種是自外在觀察的物理狀態,一種內在經驗的心靈狀態,就是事由物理事件導出這兩種事件呢?還是一者大腦控制,一者心靈控制?又或是大腦本身就是具有心理狀態跟物理狀態呢

第四堂 字詞的意義

當你說"椅子"的時候,你指的是甚麼?為甚麼你發出某種特定的聲音就能代表那張椅子呢?而更奇怪的是,當你和他人在使用"椅子"這個字詞時,儘管你們兩個對於椅子的內在經驗不一樣,卻能指涉同一件事物,這似乎表示,你所使用的符號或者聲響,是指涉到一個椅子觀念,而這個觀念在會到你們指涉的椅子這個物體身上,那是什麼聯結在符號跟觀念、觀念跟物體之間呢?而當你在使用一個抽象概念時,又代表著什麼呢?
面對我們習以為常的語言,我們該如何理解它背後的架構呢?為什麼這一切都有意義呢?
相關推薦 :  意義的指稱理論和觀念理論http://thiseven.blogspot.tw/2013/11/blog-post_17.html


第五堂 自由意志

當你走到自助餐選了一塊雞排,但結完帳後,你覺得不好吃,於是心想,我剛剛其實可以選雞腿的,但你當時真的能選擇雞腿嗎?選擇的意義在於?
根據決定論,你這一刻的決定源自上一刻的決定,於是不斷循環,當你一出生,所有事情便被決定好了,於是在那一刻,你注定選擇雞排,但問題是,我們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嗎?當別人偷我東西,我能想,這一切都是天注定的,摸摸鼻子把它當天災嗎?似乎說不過去
但如果你不承認決定論,並不認為一切行為都是由上一刻的原因所造成,那這個決定是憑空發生的嗎?那選擇的意義在於?
而另一種說法,是所有決定都是"心理狀況"造成的,這樣的解釋似乎滿合理的,這樣原因式的決定論,你認可嗎?
總之這篇提出幾個問題:
  • 當你說你其實可以做一些不同於已經做過的事時,"意義"為何?
  • 如果真是這樣,人類行為的本質又是什麼?
這篇可以參考:
http://pansci.asia/archives/54717
腦闆的文章也不錯喔~
https://phiphicake.blogspot.com/2010/02/blog-post_09.html


第六堂 對與錯

如果有人偷了你一把雨傘,你會說:
  • 你偷我的雨傘
  • 偷別人的傘是不對的
  • 所以你不應該偷我的傘
但在第二個前提的地方,似乎不對勁,因為我們是基於什麼樣的理由推出"偷別人的傘是不對的"
  • 訴諸宗教
但這樣你會遇到這三個問題:
  • 但我不信宗教,我也認同你說的,那我的理由又是基於?
  • 哪是因為上帝禁止,所以這件事是錯的,還是因為這件事是錯的,所以上帝才禁止呢?
  • 敬愛上帝,或者,怕死後下地獄
似乎只要將道德的強制性訴諸行為者的利益,這些問題都無法解釋呢~
我們知道道德的基礎基於對他人直接的善意,但是我們必須找出一個理由,能讓他人和善且公正的對待每個人,找出具有一致性或者普遍性的理由或原則是很重要的。
但我們真能找到具有普遍性或絕對公正的道德理由或標準嗎?
這裡提供三種方法嘗試解釋:
  1. 人人沒有理由行善避惡,只有那些具備良善動機的人,才會為了行善而行善
  2. 人人有理由行善避惡ˋ,但不基於動機,而是理由
  3. 道德非普遍,強烈的動機導致強烈的道德要求及理由,反之亦然。
總之,對於道德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我們似乎得不到一個共識。
但我們的世界卻仍然很順暢地在運作。

配合服用: https://read01.com/N54GgQ.html


第七堂 正義

面對社會上千差萬別的不平等,我們應該如何去改變,以達到正義
而社會上的不平等,主要來自
  • 他人的歧視
  • 先天的條件
  • 在競爭體制落敗的人,也許出於自身的不努力,也許是運氣
第一個很簡單,透過立法解決
第二個和第三個則必須透過課稅的差異及公共福利政策來改善,但是隨著區域的擴大,就越難進行合理的分配,也就是世界正義的問題。
在思考這類問題時,我們必須考慮
  • 那一種不平等的原因是錯的?
  • 那些干預不平等的手法是對的?

搭配服用:民視學堂


第八堂 死亡

我認為面對死亡的心態是哲學值得探討的心態,不論死後的世界如何?靈魂消散或四處遊走?我都認為關注此時此刻的狀態比什麼都重要,面對死亡,你可能會有幾種想法:
  • 我死後,我的一切都不存在,世界仍然繼續運轉,因此感到可怕
  • 死後就像是睡個很長的覺一樣,沒什麼拉~
不管是甚麼想法,都取決於你對死後的世界抱持怎樣的看法,所以有的人會訴諸宗教、民俗等等,但就現在而言,似乎也無法體驗,所以囉~救我的想法而言,就是不要想太多,多想想現在就好啦~~


第九堂 生命的意義

針對這個問題,我想到的問題是,到底甚麼是"意義"?知道或不知道對我來說有沒有差呢?如果我不在意,那這一系列的問題到底還有沒有意義?
對於生命的意義,以微觀角度看來,對你的父母、朋友、家人,你做為一個存在,必定富含極大的意義。但若以整個人類的歷史來看,你不過是那芸芸眾生中的一人,存在或不存在,世界依然運傳。但若以地球的歷史來看,一個人屬的物種創建出如此的文明,你作為的一個人類,其意義便重大的許多。但若以宇宙的歷史觀看,卻不足為奇。
那你的意義為何,便憑著將你放置哪種脈絡來看,那這一切究竟意義為何?
這本書的最後給了我一個喜歡的回答:
  • 人生沒有意義。假如我從未存在,或者我甚麼都不關心,一點關心也沒有。但是我確實存在,也確實關心許多事物,這就是全部的意義。

這本"哲學入門九堂課",我這樣看了一回,覺得做為國高中閱讀的材料,確實很適合,沒有專有名詞與艱深的理論,卻有著令人深思的問題與回應,作為我這個想一窺哲學殿堂的初學者,幫我打下了堅實的基底。

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

為了自由,20歲就應該捨棄的50件事之隨筆與心得

這是一位日本人寫的一本結合它自身經驗,並想藉此告知青年人他們應該捨棄的幾件事,想勸大家不要依循社會規範,去找尋心中所想,過著自己的人生。認為藉由捨棄多餘的想法與習慣,將能讓我們過得更隨興,更符合自己想要。

第一章: 物慾與金錢

從"生活水準要符合收入"變成"生活水準不受收入影響"

我很喜歡這句話,因為我有時在想,人會花那麼多時間在工作、追逐金錢,都是因為生活水準調太高了,如果想好自己想過怎樣的生活,擁有足夠的金錢,就能夠不受金錢的壓力了,我覺得這樣得其所需的生活對我來說很滿足啊,每個人都得其所需,這樣其他的金錢就可以給政府做重新分配了,更重要的是,這樣自己也更覺自在阿~

從"因為便宜而買"變成"因為是這個才買"

雖然我滿省錢的,但我其實都是因為便宜才買東西,其實很少想到自己真正想要甚麼,我不應該為了節儉而節儉,因為節儉不是重點,重點是自己想買甚麼,而且要想到這句"因為是這個才買",這樣也能避免過度花費的狀況了。

從"沒有這個東西會覺得不夠"變成"即使沒有也無所謂"

當我們"因為是這個才買"而後,就會慢慢建立自己購物的價值觀,就不會隨便購買自己不需要的東西,也就不會覺得"即使沒有也無所謂",捨棄那些你覺得可能會用到的東西,不受物品所綑綁,就能充分感受到擁有物品的自由。


第二章:工作方式

從"事必躬親"變成"只管該管的事情"

捨棄不親自做就不放心的想法,感覺好像重重打了我一槍(笑),確實,身處團隊中,應該將不擅長的工作交予他人,每個人做好自己非做不可的工作,也就是自己能做的事,才能發揮出團隊最大的力量。

該"怎麼做才能消除不安?"變成"該怎麼做才會更雀躍?"

以往,我們都很注意待辦清單上的內容,但過度在意,反而迷失或者被壓力擊垮,我們應該注意的是"想做清單",找出自己想做的事情,為自己設計屬於自己的人生八~

從"我覺得好沉重,所以停手吧"變成"先去做才會知道吧"

儘管這是很容易就能明白的事情,我卻覺得很難實行,"不去做比辦不到更可恥"更是深深打了我一槍,比起在那裡想東想西,我更應該放手去做。

第三章:維持與管理

從"還能吃更多"變成"真的還想再吃嗎?"

會讓我很印象深刻的是,以前我就有時會想,其實沒必要一天吃三餐,只要兩餐就夠了(當時因為沒錢吃晚餐,就胡思亂想),如同本章所說,不是因為時間到了就吃,而是因為肚子餓了才吃,跟錢一樣,各取所需,就有更多資源分配給需要的人,也不會過度浪費了。

從"怎麼會這麼辛苦"變成"該怎麼做才能樂在其中"

爬山不只是為了抵達山頂,也要懂得享受中途的一切,會跟我產生共鳴是因為,我發現這句話作為我衡量人生的量尺---盡力享受人生,超適合當註腳的,我拋棄以往為了某件事,考上某個學校、證書、名次,而不斷忍耐,還不如把過程弄得有趣一點,甚或拋棄整件事,重新尋找自己享受的。

從"總之先學起來放著"變成"去學習必要的知識"

看到這句話時,正正戳中了我的要點,我一直覺得,我很愛學東學西,可是卻很少問自己到底學這要做啥,結果很容易三分鐘熱度或者久了沒用就忘了,想想自己想成為甚麼樣的人,並依此尋找自己需要怎樣的能力,再來規劃如何去學,或許才是我應該學習的。
但也許,我是享受學習的過程,但也必須符合我為自己的規劃的人生圖像,如果因為著迷眼前的樂趣,而失去更大的,感覺不直的阿~


第四章:人際關係

從"因為我有空,所以安排約會"變成"只參與無論如何都無法排開約會"

這一篇裡讓我有感觸的是這段話"當個怪咖的確會有點孤獨,卻不需要在配合他人戴上面具,而且更懂得那些人才是真正重要。"我一直都很希望朝著這方面努力,但卻又難以克服孤獨的感覺。

從"我想勝過那傢伙"變成"我很喜歡我自己"

因為這篇的內容恰好符合我為自已設立的價值觀,的確,與其與他人爭輸贏,不如好好看著自己,並以自我滿足為目標,這才是最強的生存方式啊!

從'弄錯很丟臉"變成"弄錯才能成長"

之所以選這篇是因為這篇恰恰正中我目前想改善自己的地方,有時,會因為怕讓旁人不愉快而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或是常常顧左右而言他,更重要的是,怕丟臉(我臉皮很薄阿XD),但這篇真的很適合常常在心裡勸告自己,給自己勇氣。

第五章:生活風格

從"我有好多想做的事"變成"我只想做這件事"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很愛找事做的人,因為我很想體驗各種事,舉凡:辯論、系學會、救護證照、PS等等,常常不知不覺就手頭上積了很多做不完的事,在高中也常因為這樣被學長念,或許我對於自己真正想做什麼還不明白八,又或者是在逃避內心真正的聲音吧~

從"說出來很丟臉"變成"第一步就是說出口"

看到這個當下,我想到的是我學長,總是常常在發文後面標著,"發明哆啦A夢",也因此我一直很崇拜學長(當人不是因為我也很喜歡哆啦A夢),也深知,自己沒有那個勇氣喊出來,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啥,確實,喊出來儘管會受到嘲笑,但同時,這句話也變成我的正字標記,在實現夢想的路途,反而會受到更多幫助(像海賊王一樣!?)

從"即使害怕,還是要去做"變成"一點也不可怕,去做八"

我一直以來很容易為各種決定找後路,但我常常覺得這是很懦弱的做法,但這篇反而告訴我們,應該積極為自己尋找逃跑路線,這樣你才能更大膽地去做你目前的決定,這樣的思考,讓我覺得很有效,使得我也常常在自己做決定時,跟自己這樣打氣。

這本書集結的50個作者推薦給大家的想法,當然這些觀點是由你的角度來看適不適用,我很驚訝竟然真的有人會拋下在家鄉的一切,跑去紐西蘭隱居,這樣的生活方式,其實隱隱約約有觸及我的心靈,但至於我會怎麼做呢?誰知道呢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