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要特地去圖書館把書借出來列印真是麻煩阿~~
這篇論文是為了解決一直以來都無法找出一個具體的年代作為中國史的開端
歷年來的史書總是以人物作為起頭,但有人以皇帝開頭,有人以伏羲氏開頭,歷年來的史學家也沒有一個共識。
那大家都在說的中華五千年是從哪裡來的呢?
這是以黃帝元年為初始開始建立的,但確切的年份,卻有不同版本
1.漢書律歷志--黃帝元年為西元前3706年
2.皇極經世(紹雍)--黃帝元年為西元年2698年
3.中國上史年代(董作賓)--黃帝元年為西元前2674年
小結 :各家版本都是靠古書推測而來的,沒有確切的證據可以證明黃帝的年份是哪一年,但為了教學方便,便統稱中華五千年。
舊石器時代能不能當作中國史的開端?
繼上一節之後,你也許會想,那我們就直接拿科學儀器對遺跡檢測,就知道那一年是中國史的開端了阿~~
確實,在民國18年,在河北省挖到了"北京人"的化石,距今約50十萬年,而陝西的"藍田人"則距今約60萬年,雲南的"元謀人"更距今約170萬年。
你也許會說,看!問題不就解決了?
但這170萬年間,僅僅只有幾個點的遺跡,其餘都是一片空白,況且那時候的原始人,應該還沒發展完成,大家要求的中國史開端,不是這塊土地上最早的人或村落,而是中國文化的開端,是什麼時候在哪個年代開始發展,這才是史學家想要找的。
於是我們將焦點轉向有農業、文物及各種聚落的新石器時代,我們有幾種選擇
彩陶文化(張光直)--西元前6000年~西元前3500年
彩陶文化(安特生)--西元前2200年~西元前1700年
西安半坡--距今約西元前7000年
看來中國史應該變成中華8000年?
但這些遺址的年代依然是推測而來的,而且與史書記載的內容,也無法接軌
最有可能接軌的"二里頭文化",也因為要歸類在商朝或是夏朝而有許多爭議
小結:中國史最有可能的萌芽時期應位於新石器時代,但對於遺址的確切年代不僅無法確認,也無法與史書的內容接軌。
過去的史家如何做歷史的開端?
既然從考古我們無法抉擇,那就參考前人是怎麼做歷史的好了
以司馬遷來說,憑著他取材的準則(擇期言尤雅者,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選定黃帝做為古史的開端,儘管他知道黃帝之前有伏羲氏等人。
但後來司馬貞卻認為應該把三皇也一起包括,但他只是把許多傳說跟典籍有記錄到的人全部都寫進來,也沒有訂出古史的開端到底是誰
這些史書記載都以遠古聖王做為歷史的演化階段,甚至有的以"五德相生"的概念建立古史系統,但無論如何,這些依靠傳說與信仰(五德說)所建立的古史系統與開端,可說是各自成一家,誰也不知道誰是正確的。
但從東漢之後,大家就漸漸拋棄史記以黃帝為開端的記載,轉而以伏羲氏為開端。
不要人物,也不要年代,而是時代來記載?
上述我們從人物、年代,都無法找出一個對於中國歷史開端與系統的共識,那我們從演化論的觀點,試圖為中國古史列出一階段一階段的系統
<五蠹>韓非子--構木為巢→鑽燧取火
<越絕書>袁康--以石為兵→以玉為兵→以銅為兵→當此之時(戰國)做鐵兵
甚至還有"九頭十紀"之說
看來,從時代建立古史系統,也是各種紛雜的說法
盤古、禹、堯舜都是真實存在的嗎?
歷來史家會有這麼多的意見,都是因為有各種不同的傳說與記載,以周代來說,他們認為最古老的人是"禹",孔子時代則是"堯舜",戰國時代則是"皇帝神農",秦代有三皇,漢代甚至出現"盤古"
時代越往後,古籍越多,知道的古史越多,不免讓人懷疑有造史的可能性,以上就是顧頡剛的"層累造成說"
針對這個說法,文末認為隨著時代的推進,而了解越多的古史是有可能的,因為土地的擴張、知識的進步,人們知道的事情也會越來越多,僅憑這一點,斷然認為這些全是偽史,未免太過頭。
小結:對於中國史的古史系統與開端,不論從時代、人物、年代,歷代學者都有不同的見解,至今也沒有一個共識,而那些史家採用的傳說與典籍,我們也必須認真看待其中的真偽性。
最後,這篇論文其實也沒有解決古史系統的問題,感覺他只是試著在反駁"層累造成說",試圖捍衛現今古史系統的傳統,但我在想如果要解決古史系統的問題,應該試著去思考,中國的歷史應該從甚麼時候開始,從文字記載?從第一個在這塊土地上的聚落、城邦?再來依序排下來,排除沒有證據的傳說與街談巷語,建立一個由科學證據支撐起的古史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