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

《試論中國歷史的開端與古史系統的建立--王仲孚》之心得

這是中國通史第一周的作業,真是令人興奮,感覺看論文然後寫心得就是一件很厲害的事情啊~有一種知識份子的那種傲氣XDD
不過要特地去圖書館把書借出來列印真是麻煩阿~~

這篇論文是為了解決一直以來都無法找出一個具體的年代作為中國史的開端
歷年來的史書總是以人物作為起頭,但有人以皇帝開頭,有人以伏羲氏開頭,歷年來的史學家也沒有一個共識。

那大家都在說的中華五千年是從哪裡來的呢?

這是以黃帝元年為初始開始建立的,但確切的年份,卻有不同版本

1.漢書律歷志--黃帝元年為西元前3706年
2.皇極經世(紹雍)--黃帝元年為西元年2698年
3.中國上史年代(董作賓)--黃帝元年為西元前2674年

小結 :各家版本都是靠古書推測而來的,沒有確切的證據可以證明黃帝的年份是哪一年,但為了教學方便,便統稱中華五千年。

舊石器時代能不能當作中國史的開端?

繼上一節之後,你也許會想,那我們就直接拿科學儀器對遺跡檢測,就知道那一年是中國史的開端了阿~~

確實,在民國18年,在河北省挖到了"北京人"的化石,距今約50十萬年,而陝西的"藍田人"則距今約60萬年,雲南的"元謀人"更距今約170萬年。

你也許會說,看!問題不就解決了?

但這170萬年間,僅僅只有幾個點的遺跡,其餘都是一片空白,況且那時候的原始人,應該還沒發展完成,大家要求的中國史開端,不是這塊土地上最早的人或村落,而是中國文化的開端,是什麼時候在哪個年代開始發展,這才是史學家想要找的。

於是我們將焦點轉向有農業、文物及各種聚落的新石器時代,我們有幾種選擇

彩陶文化(張光直)--西元前6000年~西元前3500年
彩陶文化(安特生)--西元前2200年~西元前1700年

西安半坡--距今約西元前7000年

看來中國史應該變成中華8000年?
但這些遺址的年代依然是推測而來的,而且與史書記載的內容,也無法接軌
最有可能接軌的"二里頭文化",也因為要歸類在商朝或是夏朝而有許多爭議

小結:中國史最有可能的萌芽時期應位於新石器時代,但對於遺址的確切年代不僅無法確認,也無法與史書的內容接軌。

過去的史家如何做歷史的開端?

既然從考古我們無法抉擇,那就參考前人是怎麼做歷史的好了

以司馬遷來說,憑著他取材的準則(擇期言尤雅者,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選定黃帝做為古史的開端,儘管他知道黃帝之前有伏羲氏等人。
但後來司馬貞卻認為應該把三皇也一起包括,但他只是把許多傳說跟典籍有記錄到的人全部都寫進來,也沒有訂出古史的開端到底是誰

這些史書記載都以遠古聖王做為歷史的演化階段,甚至有的以"五德相生"的概念建立古史系統,但無論如何,這些依靠傳說與信仰(五德說)所建立的古史系統與開端,可說是各自成一家,誰也不知道誰是正確的。

但從東漢之後,大家就漸漸拋棄史記以黃帝為開端的記載,轉而以伏羲氏為開端。

不要人物,也不要年代,而是時代來記載?

上述我們從人物、年代,都無法找出一個對於中國歷史開端與系統的共識,那我們從演化論的觀點,試圖為中國古史列出一階段一階段的系統

<五蠹>韓非子--構木為巢→鑽燧取火
<越絕書>袁康--以石為兵→以玉為兵→以銅為兵→當此之時(戰國)做鐵兵
甚至還有"九頭十紀"之說

看來,從時代建立古史系統,也是各種紛雜的說法

盤古、禹、堯舜都是真實存在的嗎?

歷來史家會有這麼多的意見,都是因為有各種不同的傳說與記載,以周代來說,他們認為最古老的人是"禹",孔子時代則是"堯舜",戰國時代則是"皇帝神農",秦代有三皇,漢代甚至出現"盤古"
時代越往後,古籍越多,知道的古史越多,不免讓人懷疑有造史的可能性,以上就是顧頡剛的"層累造成說"

針對這個說法,文末認為隨著時代的推進,而了解越多的古史是有可能的,因為土地的擴張、知識的進步,人們知道的事情也會越來越多,僅憑這一點,斷然認為這些全是偽史,未免太過頭。



小結:對於中國史的古史系統與開端,不論從時代、人物、年代,歷代學者都有不同的見解,至今也沒有一個共識,而那些史家採用的傳說與典籍,我們也必須認真看待其中的真偽性。

最後,這篇論文其實也沒有解決古史系統的問題,感覺他只是試著在反駁"層累造成說",試圖捍衛現今古史系統的傳統,但我在想如果要解決古史系統的問題,應該試著去思考,中國的歷史應該從甚麼時候開始,從文字記載?從第一個在這塊土地上的聚落、城邦?再來依序排下來,排除沒有證據的傳說與街談巷語,建立一個由科學證據支撐起的古史系統。














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

失控的自信之小隨筆

這本書,就是要告訴你"自大"和"自信"的差別,以及被自大蒙蔽會有怎樣的下場,你也許會覺得,我怎麼可能會犯下那些簡單的道理呢?
但就像美國拳擊手 穆罕默德.阿里說的,如果你和我一樣偉大,要謙虛實在太難了。
也許你會說我一輩子都不會像他那麼有名,不會的拉~~
但想想你在社團開始有點小成就時,對待學弟臭屁的表情,偶爾考到前幾名的那種心態,你也許會了解,自大是甚麼~~

第七章寫的"自我只動腦、自信會動手做"
我覺得是對自我和自信很不錯的詮釋,比起不斷讓自己陶醉在他人的讚賞與自我的幻想,還不如自信的腳踏實地。

另外,我也很喜歡第二章的這一句話,"你的人生要出人頭地呢?還是做大事"
你寧願背叛朋友、忘恩負義也要出名,還是儘管默默無聞,也要做大事呢?
—在人生這條路上,重要的不是成為怎樣的人,而是做怎樣的事
其實我以前以值很喜歡幻想自己成為像教科書上那樣偉大的人,運籌帷幄,料事如神的那職種人,受到大家傳誦XDD
但說實在,要我選擇,我還是覺得寧願被忘記、甚至抹黑,也要做大事XD

最後,這本書其實沒有什麼論證、證據的書,完全都是小故事跟金句,對!就是小學會看的那種品德小故事,聯絡簿都有的那種XD,但還是一本不錯的書拉~偶爾會有不錯的洞見^^ 

2017年9月24日 星期日

《好奇心的幸福力量》之心得

這本書是看到啾啾鞋的推薦才借來看的,這本書直接點出大家日常生活的困境--每天過得很規律,但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麼,覺得沒有意義,卻又害怕跨出去,只能一直困在這種機器人般的生活中。
而這本書提出了一個解方--好奇心,告訴你藉由好奇心,你可以踏出這個循環,找到人生的意義,而它提供了幾個方法。(第四章)

  • 早上醒來時,我是不是看到了以前忽略的事物?
  • 與人交談時,我要對任何事物都持有開放的態度,不會對他們進行分類、評價或做出回應,我要讓新奇呈現出來,壓制住對他們的控制慾。
  • 散步時,我要慢慢地引導我的注意力,以便於關注自己身體的每個動作以及視野之內所看到、聽到和聞到的事物。
  • 我唯一相信的是新奇事物無所不在,除此之外,我不會做任何假設和判斷。
但除了好奇心之外,這本書也提出一個重要的概念--價值觀指導你的行動,如果你的所作所為無法和自己的價值觀相符合,你不但會覺得痛苦,甚至感到無意義。

這本書從人際、工作、婚姻,一直不斷告訴你好奇心的重要,重要在哪?重要在他告訴我們不要拘泥自己固有的現況、眼界,靠著好奇心,跨出腳步,屆時,你會發現人生的意義。
不要在追求那些讓你心安又習以為常的事物了,重拾你的好奇心,多看看這個世界,你會發現更多!!



《讓我們一起做總統》讀後感

延伸參考:
https://news.readmoo.com/2016/09/01/politics/
 (政治真的可以「只歸政治」嗎?)
https://news.readmoo.com/2017/01/02/kris-170102-president/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如果你來做總統,你會先做什麼事?


對我來說,這本書是我看這麼多討論政治議題的書以來,最淺顯易懂又不失深度的入門磚,領域橫跨經濟、教育、政治、哲學,讓你可以很快速地融入社會議題的討論當中,同時,也可以很輕易的從裏頭拿出幾件概念參與討論,是想接觸社會議題的人不得不讀的一本書阿~
但我認為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認為這麼清晰的概念是現代政治的全貌,意識形態、政治利益將這些概念全都混砸在一起了,我們必須很努力才能看清現在社會到底發生甚麼事,然後從中找出能代表自己聲音的立場。
其實還有一點,這本書通篇採用二分法的方式討論,當然這是為了討論方便,但我們仍然不可被劃地界線,以為這就是真理,非黑即白的道理,很多時候,第三立場或兩者皆取的概念都時時出現,而我們就是不斷在這麼多的概念之間,以及忽略我們以為的因果關係,找出我們更認同的概念及立場。
裡頭最讓我感興趣的是"教育"這個單元,我很認同他說的這一句話,"人是被形式,而不是被內容所調教的",而現代教育形式告訴我們的是,真理實在論以及競爭是合理的,這兩種信念,但內容我不多談了,有興趣自己去看八~
我很驚訝這一洞見,我有時會思考到底教育教給了我們甚麼,沒想到竟然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形式在教導我們,這樣一個結構主義式的想法,讓我對很多事情,都有了新的觀看角度。

2017年9月17日 星期日

新航之舟之心得紀錄

新航之前~~
說實在,本來對這種事情是沒什麼興趣的,因為我一向不太能應付這種像隊輔的工作,對我來說,長時間帶大家走來走去參加活動,真的很耗精神(畢竟我是內向的人啊~),再來,我已經轉到歷史系了,去接待以後也不會見到的學弟妹好像也不太適合,但.......我那時覺得既然缺人,那我就留個名額好了,畢竟我也曾經是資工系的,沒想到要來的領航員沒一個是男的,作為候補的我,就只好去幫個忙囉~沒想到還能拿一件衣服跟免費餐點,真的滿開心的^^
新航第一天~~
其實這一天只有夜航而已,說實在,跟去年一樣,很不好玩,是不是它們交接都沒有把檢討會傳下去啊~~這麼爛的活動(抱歉,我只能這麼說了,去年我也這麼想),哪有人一開始就第一支舞?又不是在帶童軍(是童軍的話,當然瞬間就能進入狀況),是新生耶~連說個話都不好意思的第一天耶~就要跳第一支舞,誰要跳啊~~連個氣氛都沒有鋪陳,就要大家跳,不是逼大家難堪?接下來的活動也是零零落落,說實在,我真的認為第一天就讓他們看看表演就好,如果第二天有其他活動可以培養他們的感情,再來安排這種互動很多的晚會,我覺得會比較好,要不然就帶個大會操或是大會歌也不錯啊~但我要幫他們說個話,說實在,一口氣帶快千個人遊戲或活動真的很困難,而且新生又特別難帶,也是要體諒人家工作人員阿~~只能說經驗不足拉~當然,我自己也沒有多好XD

後記: 因為我後來去Dcard上看了一下,發現大家對夜航罵很兇(不意外),但有一點我忽略了,就是領航員的身分應該是要給新生一個好的開學回憶,我其實沒顧慮到這件事,只是一件一件把任務完成而已,看其他領航員這麼認真,真的慚愧~~

新航第二天~~
這一天就真的麻煩了,但其實滿輕鬆的,我幾乎都只要帶過來帶過去,沒什麼壓力,社博真的滿有趣的,看到很多新奇的社團,國際社會主義連線?(我還去跟他們聊了一下,真的滿有趣的,也許我大三大四會想加入XD),後來想想,我們學校的社團真的很多,我開始有點害怕童軍能不能復起來XD,最後是晚上的舞動東華,後來想想,我們還滿懶的XD,直接把新生放生,但我想這就是資工人阿~總是愛遲到早退,又不喜歡被限制,雖然這樣有點對不起工作人員><但我還是有去耶~畢竟要當到結束阿~還要場復之類的,最後呢~終於開開心心結束,終於可以睡飽了~~
最後的最後,再看舞動東華的表演時,我有想到以前大露營的感覺,跟學弟聊天時,也有那種心裡充實的感覺,我在想,也許我缺的是幾個可以講幹話的那種朋友,說實在,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講,只有讓我相處很輕鬆的人才可以講,但後來我又想到,這樣好像不夠,也許我最期待的是跟朋友一起去外面踏青或探險之類的事情,或是一起完成一件事這樣,看來,不需要童軍也可以滿足我的需求?但不可否認,參加童軍總是有一種附加的感覺,就像跟以前的記憶連接一樣,讓我想到以前的夥伴^^
總之,我覺得很慶幸可以參加新航,這都要多虧系學會的朋友呢~~


2017年9月9日 星期六

道德推理四原則(出自"道德可以建立嗎?")

最近看完"道德可以建立嗎?"關於道德推理的章節,想做個小小的筆記~
首先呢~道德推理的四個常用原則是

1.實然無法推至應然(David Hume原則)
2.應該蘊含能夠
3.用相似的方法處理相似的問題
4.不要叫別人去做他們本來就會做的事;也不要禁止別人做他不要做的事(Kant 規範性精簡原則)

接下來就一條一條介紹八~

1.實然無法推至應然(David Hume原則)

實然是什麼?  就是描述某件事情, 像"他喜歡打人"這句話

應然是什麼? 就是規定,像你不應該偷東西

簡單說就是不能因為"事情是怎樣,就說應該怎樣",就像有一個人喜歡打人,就說他應該打人吧~
很奇怪啊~
那這句話呢?
E1  "我答應明天還你30元",所以我明天應該還你30元嗎?
 阿不是實際怎樣跟應該怎樣沒關係啊

那跟這句話比呢~

E2  "我保證明天偷你的財寶",所以我明天應該偷你的財寶嗎?

這兩句哪裡不一樣呢?

但我們會知道E1裡面包含某種規定,就是借錢應該還錢的規定,所以我們會知道E1的前提不全是描述性的語句
而E2我們看不出裡面包含某種規定,除非某種特殊的狀況,所以我們會認為E2的前提無法得出E2的結論

但不代表一定不能從實然推到應然喔~除非你有某種強烈的理由,而不是單純表示"事情就這樣,所以應該怎樣"

那這樣你就覺得這條規定完美無缺了呢?

主觀主義哲學家 : 我們認為道德就是從這個社會上的人都贊同的事衍生出來

確實我也認同道德是這樣產生的,但這個說法要怎麼迴避,奴隸或種族歧視呢?以前大家不是都很贊同嗎?那也是道德嗎?

效益主義哲學家:我們的主張就是從"大家都追求最大的幸福"推到"大家都應該追求最大的幸福",但效益主義還是很盛行阿~~哈哈

恩~雖然我也贊同效益主義的主張,但說實在這不是什麼好的理由反對這條規則,頂多你只是表示就算無視這條規則也可以建構有力的學說~

結論:我們可以知道"實然無法推至應然"這條規則無法被主觀主義者認同,而且忽視這條規則也可以建構好的學說。

2.應該蘊含能夠

不懂"蘊含",可以看看--- 哲學哲學雞蛋糕
https://phiphicake.blogspot.com/2011/03/imply-implication.html

簡單說就是,做不到的事情不要逼別人

看起來很簡單,但其實有些問題不好回答

"應該"是什麼意思?
應該會下雨拉~  >>>表示很有可能
他應該安靜        >>>表示某種規定

"可能"是什麼意思?
物理上的可能
心理上的可能
等等.....

接著再來討論"應該蘊含能夠"

但由於"應該"和"可能"太難定義,可能會遇到幾個困難

E1:跟第一條規則衝突,為什麼呢?
因為第二條規則認為,做不到的事情不要逼人
但這不就違反第一條規則---實然不能推到應然
那第二條還能成立嗎?

我認為是可以的,因為在物理上,確實有很好的理由,能幫助第二條規則,就是違反自然律。

E2:假設今天老師說你應該準時,但你早起卻發現到不了學校了,那我們能說你不應該準時到學校嗎?我想不會
又或者今天在前往學校的路上,你看到旁邊有人倒地了,這時如果你幫助他就會遲到,這時還會說他應該準時嗎?我想不會

看來第二條規則裡面有某種矛盾呢~但我確認那是對於"應該"的歧義所發生的問題,我們會在某人根本無法做到某件事時,仍然表示他應該去做,是因為我們希望他盡可能地去遵守這條規定,靠著這有點不合常理的宣告,同時也是為了保持這條規定的權威性。

結論,這條規則看似簡單,卻因為字句無法精確定義而導致某種矛盾呢~~

3.用相似的方法處理相似的問題

有效利他社群的池塘論證便是應用這個原則
E1:今天你看到一個小孩池塘中溺水了,你必須弄髒你的衣服才救的到,你會救嗎?
----我想大家都會同意犧牲自己一點點的財產,去救一個人是值得的事情。

E2:今天在遠方有一群小孩瀕臨餓死邊緣,你只要捐出自己的一些些財產,就可以救助他們,你不救嗎?
----如果你認同E1,似乎也無可避免要認同E2呢~(乖乖捐錢吧XDD)

但這條規則似乎跟"滑坡論證"有點類似呢~~
(相關請看---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68/2356149)

但從上面看來,這條規則並沒有因果上的關係,所以我們可以很自然地跟因果滑坡劃開,我們比較屬於概念上的關係,但問題來了~

怎樣的類比才算OK?
以E1跟E2來說,他們之間哪裡不同呢?距離?不確定性?
簡單說就是,"相似"是要多相似呢?

4.不要叫別人去做他們本來就會做的事;也不要禁止別人做他不要做的事(Kant 規範性精簡原則)

這條規則有兩條:

E1:沒有必要強迫人們去做他們自己必定會做的事
E2:沒有必要禁止人去做他們

絕對不會自願去做的事

看似很自然,卻有兩個問題

1.如果我們認為人天生具有某種道德感(道德感的自然主義),那要如何解釋社會上那麼多的道德禁令(請看靜思語XD),如果人有內建的道德感,那還要禁止或勸他們做他們本來就會做的事或不會做的事嗎?

2.我們常常會在比賽當中,對著比賽選手說,打爆他!!(假設是拳擊比賽),但那不是選手本來就會做的事嗎?多說這一句不是多此一舉?

結論:但我認為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句子並不是只有字面的意思,例如:"打爆他"這句話內含有我支持你的意思,或是我做不到交給你做的意思,也就是邏輯並無法完全貼近我們的日常話語,想要推理道德或是了解道德,也許不能靠著邏輯或是科學呢~~

以上就是"道德可以建立嗎?"裡面的道德四原則

2017年9月5日 星期二

有效利他主義社群,我的小小介紹


 有效利他理念介紹 | http://www.eachinese.org/blog/2016/2/16

 有效利他社群的四個重點議題 |

http://www.eachinese.org/blog/2017/7/16/-by-luke-muehlhauser


在伸出手之前 | http://www.eachinese.org/blog/2017/1/22/-by-alicia-huang

有效利他的30個問答 | http://www.eachinese.org/blog/2016/3/23/you-xiao-li-ta

有效利他主義中文社群 | http://www.eachinese.org/

FB專業(台北有效利他社群) | https://www.facebook.com/effectivealtruismtaipei/


這次要介紹"有效利他社群",我會關注到這個社群,是覺得Peter Singer 的論證很說服人,以下是他的論證:

1.假想你眼前有一個急需幫助的小朋友,你可以不費任何力氣的救助他,你做不做?

如果你的答案是"我做!"

2.那現在遠方有許多急需救助的小朋友,你同樣也不需要花許多的力氣就可以幫助他們,你救不救?

如果你第一題,回答"我做",那這一題沒理由不救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論證,真的被說服了,讓我萌生想要了解這個社群的念頭。

相關的資訊都在上面就自己去看八~

.......................................................................

Peter Singer的理論介紹  | http://www.lca.org.tw/column/node/1006
雞蛋糕介紹 | https://phiphicake.blogspot.com/2015/06/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