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

"真希望我20歲就能懂的事" 隨筆

話說當初看到這本書時,很怕是雷書(原因?可能是標榜幾歲之前要懂甚麼之類的),但看過後也覺得還好,只是內容不是那麼深,是講述創新管理方面的書籍。
書中對創新能力的定義為
  1. 好的創意心靈,必須具有"接受模糊目標"與"勇敢經營無法預測"的未來之雙重能力
  2. 好的創意基礎,一定來自"長期深入的思考"與"大量累積失敗"的過程
本書目的 |
1. 幫助我們在規劃未來時,能透過新的鏡片來觀看每天面對的種種困難,讓你質疑傳統智慧,重新檢討周遭的各種規則。
2.發現需求、清楚界定問題,並且把問題轉化為機會
3.不按理所當然的選擇下一步,就會發生所有最酷的事情。
4.大多數的構想即使表面上看似愚蠢可笑,都仍然暗藏一點點潛能,能幫助我們挑戰原有的假設,不再把構想用好壞來做二分法。
5.不要等著別人給你機會,主動找尋周遭所有可能的機會,並重新組合你的技能,你可以優游於看似截然不同的領域
6.做一份自己的失敗履歷表,獎勵具有行動力的失敗,而不是怠惰無為的失敗,還有從別人的失敗中學習,不是每件事都要親自嘗試
7.找到發揮所長的工作,也就是將興趣與市場價值做連結,也就是找出才能、熱情和市場需求之間的交集
8.區分自己想做的事和別人期望你做的事
9.經常重新評估自己的生活和生涯,以及當你試圖弄清楚自己究竟適合做什麼時,要小心別人給你的生涯忠告
10.不要太急著到達目的地,偶爾繞行一下也無訪
11.幸運的人不是穩穩操控人生航向既定的軌道,而會注意周遭的事情,因此能挖掘出每一種情境最大的價值
12.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以及願意從經驗中學習是多麼重要,一旦你能這樣做,就能很快向前邁進
13.你在組織中的地位越高,個人貢獻就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因為你的職責是領導、啟發和激勵他人
14.在如同自助餐的地方挑選機會,不要拿太多,以免消化不良,你可以一次只專注三件事情,一下子承擔太多責任,可能會使自己和別人失望
15.不要放過任何能大放異彩的機會
16.沒達到目標從來都是自己的責任,別怪罪別人或外在因素,為自己的人生負最大的責任
17.成功不是以別人的失敗為代價,而是自身的熱情,努力做到自己想做的事
18.自己決定要看待世界的方式
19.接受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最有趣的時候,往往發生在你的人生偏離道路或質疑傳統假設的時候,容許自己看到周遭世界的豐富機會和無窮可能性

這一次我選擇列點來寫心得,只是因為這本書很簡單以及內容老生常談而已,又或者找尋閱讀一本書的最佳方式。

2017年5月30日 星期二

千鈞一髮(Gattaca)之隨筆心得

這部科幻影片呢~我們今天就從幾個面向來討論八~
勵志!
對,一個老套的模式,一個被大家看衰的人,最後憑藉自己的努力,達成夢想,不!這個社會已經夠多勵志片了~

基因與自由意志!(參考來源:科幻世界的哲學凝視  陳瑞麟 著)
一個人真能超越自己的潛力?一個能超越基因限制的人?在影片中,那名偵探說不可能,如果基因真能預測你身上擁有的能力特質、潛力,那你的一生不就被基因給牢牢定住,那你還有自由意志可言?
沒有被檢驗出暴力傾向的主管殺人,被檢驗出無法勝任太空人的主角最後當上
這部片的形上學議題:人性的自由V.S基因的限定性

科學信仰!
我們知道這個世界有許多信仰(注意!這裡不只指宗教),我要說的是,當科學數據凌駕一切,成為沒有人可以質疑、否定的權威,那他與宗教又有何異?在這部片中,科學決定了你一生只能成為一個清潔工或是一個太空人,憑著數據與運算,便能預言甚至主宰你的生命,豈不荒謬?
當勇士(科學)殺死了惡龍(宗教),而現在那名勇士(科學)也成為了惡龍(科學)
而我們手中賴以信賴的工具就是"質疑",質疑科技、基因,也許電影中的未來就不會出現
也許這段話很多漏洞,也許質疑到後頭,甚麼東西都不存在,只好逼得我們在茫茫人生中隨手抓個浮木,但與其活在權威所建構的世界,還是我自己一磚一瓦建構的思想體系好了XD

總之,這是一部主題很有趣的科幻片,儘管情節老套(我應該不會再看一遍了XD),但主旨有趣。


2017年5月29日 星期一

爺爺的證明題 : 上帝存在嗎? 之隨筆心得

這本書呢~是我在借經濟學相關的書籍時偶然看到的,從書名就可以知道是一本輕鬆的數普小說,很適合當端午連假的消遣,但我沒想到的是,裡頭的內容是如此的激發我讀數學的興趣(雖然我要轉歷史系XD),但這裡說的數學是數學哲學,這本書很漂亮的嶄露了數學的美麗並連結至人生上,也就是本書的主旨-->世上有絕對確定的事物嗎?
本書的英文標題,A  Certain Ambiguity ,確定與模糊,如此矛盾的概念同時並存,這是本書的精隨所在。
讓我來節錄其中我喜歡的幾句話,
"法官,我認為一個人能擁有某種可以作為生活統一原則的出發點是很重要的。只要他相信一些基本的信仰,他就不太可能誤入歧途。哪個出發點才是真實的,並不是我們人類可以了解的"
為什麼我會選擇這句呢?我認為這句可以做為對主旨的回應,對於世上絕對確定事物的存在,對於上帝的存在,對於數學真理的存在,如果連結到人生上來說,這個回應拒絕去探究出發點的真實性,而是去肯定有那些出發點是值得我們擁有的。

其實這本書很適合作為探究數學本質的前導書籍,如果有機會能研究數學哲學,這本會是我的好選擇XD

最後來聊一下這本書上對於數學真理的立場
(補充 : http://thiseven.blogspot.tw/2013/10/blog-post_1003.html   紫煙亭)
柏拉圖:相信數學物件存在於人的心智之外,是被人所發現,而不是被建構
形式主義:相信數學論述可以被想像成一連串法則的結果
礙於個人學識有限,無法給予更深層的解說XD

"自願被吃的豬"之心得隨筆

這本書收錄了100個思想實驗,每一個小故事都可以帶出許多不同的意涵,我真的覺得,對於初學者來說,從思想實驗入手真的很有趣~

以下我就節錄幾篇我喜歡的思想實驗八~

22 | 你管別人怎麼死?


這其實是一篇有效利他主義的論證(但這裡不說這個論證,下面的連結都很清楚)
故事是這樣的,假想你正在一艘救生艇上,船上的糧食都很足夠,這時,你看到一個在不遠處大聲呼叫的人,這時,在船上的大家互相討論要不要救他,你會救他嗎?
也許你會說會!
但如果放大層級來看,這個救生艇是整個地球,而不遠處呼救的人是在非洲的難民們,那此時沒有進行一些手段援助他們的人,就等同是那個在救生艇上見死不救的人,這樣的類比有道理嗎?
有甚麼道理因為距離遠,就有了對他人見死不救的理由呢 ?
也許你會說,這些財物都是我辛苦賺來的,但還是一樣阿,你會對那個你溺水的人說,不好意思,這些物資是我的財產,不能分給你,請你去死吧~這樣?
但無論如何,我應該是被說服了,但我還在想要如何進行,畢竟得要慎選可信任的組織八~

搭配閱讀 |
http://corrupttheyouth.net/2017/04/27/%E6%9C%89%E6%95%88%E7%9A%84%E5%88%A9%E4%BB%96%E4%B8%BB%E7%BE%A9%E7%B3%BB%E5%88%97%EF%BC%9A%E7%AC%91%E7%94%9A%E9%BA%BC%EF%BC%9F%E4%BD%A0%E4%B9%9F%E6%98%AF%E7%BD%AA%E4%BA%BA/

http://www.eachinese.org/blog/2016/2/16

44 | 同床異夢

這篇故事其實是一篇囚徒困境的故事,也就是個人最佳選擇未必是團體最佳選擇,而要達成最佳選擇,則必須通過合作的方式。
在故事中,夫妻同時都在想著該如何調整對對方付出的比率,深怕對方將自己擺在第二位,而自己將它擺在第一位,那不就冤大頭了,所以在沒經過互相協調的情況下,雙方無法全心全意地為對方付出,而導致婚姻開始出現裂痕,這樣的決定,對雙方來說真的好嗎?
而最佳方案,就是彼此信任,儘管在被利用的風險中。
這本總共收錄了100則有趣的思想實驗(有些也許不有趣),但概念不多(同一性問題、知識證成、語言遊戲、桶中大腦等等),儘管我是在有點匆促的情況下看完並寫下心得,但其實這本書適合你在探討某些概念時,拿出來好好品味一番,與這本書類似的有"維根斯坦的甲蟲遊戲",那本更難一點也更有收穫,但故事數量較少,總之,我認為這本書的故事我可以記幾個下來,偶爾走在路上想想或者跟朋友聊聊XD

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十二怒漢"之心得

一部精彩的法庭辯論片,從原本的11:1判小男孩有罪到大家都同意小男孩無罪,從這之中我看到了一個我一直在思索的問題,甚麼是討論?
這故事要說到高中時期,因為老師很強調討論(化學課),堅持要大家坐一起互相討論答案,可是我總想,反正翻課本就有答案了,為什麼要討論一個已經有答案的東西呢?反正大家只是在聽一個考100分地在那裡解題而已啊~
我認為這部片,完全體現了我對於"討論"的定義,對於小男孩有沒有罪,沒人知道,但我們只是對於判定有罪的原因,表示合理的懷疑,對於證人,證據一再地思考、懷疑,也許有罪無罪,但我們不在意,我們只是盡可能地懷疑一切的證據,當這些證據的合理性消失,小男孩就會無罪(根據無罪推定原則)。
其中,有一段我喜歡的話,是這樣的,有一個牆頭草看到情勢轉向無罪,便跟著投無罪一票,但那些支持無罪的人說,你不可以這樣!你不能因為大家怎麼做就跟著怎麼做,你如果支持有罪,就要堅持到底!
最後,我覺得很可惜的是,情勢沒有再導向有罪這一邊,如果能再安排一個人出來指出大家的盲點,讓情勢再度轉向,我覺得就更能體現關於辯論、討論的意義了。
最後的最後,我很喜歡這部片,希望改天能再看一次(聽說有別的版本,但可惜圖書館沒有><)

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

關鍵少數 心得

當這部片一出來時,我就很想看這種有關黑人女性打破歧視藩籬的電影,而在今天導生聚,我終於可以看到拉~真是開心~

我們先來看看1960年代的美國
(參考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1960%E5%B9%B4%E4%BB%A3)
影片一開始,主角特意說了"1961年,我們開著車跟在白人警察後面",因為權利法案(1964)那時尚未簽屬,所以當時還是一個有著種族歧視的社會(就是不管走到哪都會有colored 字眼)。

太空軍備競賽期間(1955年-1972年)
(參考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A%E7%A9%BA%E7%AB%B6%E8%B3%BD)
所以我們會在影片看到尤里·加加林成為首次進入太空的人類成員,使蘇聯再次打敗美國(1961年4月12日)
而影片中成功的水星計畫則促使美國阿波羅11號完成人類第一次登月任務(1969年7月20日)

但整部片最重要的還是在於種族歧視這個議題,我在看這部片的時候,每每看到影片中受到的不公平對待,就感到非常氣憤(儘管這些事我早就知道了),但只有看到影片,你才會真正感受到那種被冷眼、瞧不起的感覺。

但還有一個就是關於電腦發展的歷史,IBM(那時正是脫離電晶體,進入積體電路的時代,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太空總署正式採用"電腦"來協助運算),可以看到電腦逐漸推動歷史的進程(而且距離今天還不到100年耶~)
參考 |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84372501.A.4F1.html
         | http://pansci.asia/archives/112782 (泛科學)

從軍備競賽、黑人歧視、電腦發展,這些角度切入這部影片,我們可以對這部影片有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