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本書呢~我是看了冏星人的推薦才來的,當初看到的時候,發現這本很像邏輯謬誤辨識班,心中便對它燃起了很濃厚的興趣,決心來做個全心得~~
The Survivorship Bias 存活者偏誤
這個謬誤是說我們經常太過專注於成功者,以至於低估了事情的困難度,以為自己輕易也能像他一樣,的確,現今書局,媒體無不播報有關成功者的新聞(很少有哪位失敗者能厚著臉皮出書或上新聞八XD),(題外話~)還有"把失敗的路走完後你就成功了"這句話我一直認為很有道理,所以我們應該將目光專注於那些失敗者身上,也時時警惕自己有可能也會成為那滿坑滿谷的失敗者中的一位,我覺得我可能也犯了這個錯誤,當我考基測、學測時,有時會看著那些考到好學校的人寫的感想,邊想像自己也能做到,沒想到最終都落敗了,這也犯了存活者偏誤八~太高估成功的可能性了。
The Swimmer's Body Illusion 泳將身材的錯覺
這個謬誤是我們常常看到有人說練習某種運動能如何如何,或進了某種補習班能考第一名獲如何,那到底是因為使擁有這些特質的人去做了這些事,還是因為真的做了這些事而擁有某項特質呢?將篩選標準與結果兩者倒果為因相互錯置,我們就陷入了"泳將身材的錯覺"裡。這個謬誤似乎能幫助我們在面對宣揚某項事的功能時,能多去仔細思考了。
The Overconfidence Effect 過度自信效應
這篇的結論為"最好對所有預測抱持質疑的態度,尤其是號稱專家的人所做的預測",這我雖然並沒有太深刻的體驗,但我有時的確會對自己的能力太過自信,像之前考學測、指考一樣,對自己的計畫太過自信,結果失敗,唉~看來我似乎最需要這句話了~
Social Proof 社會認同
這篇謬誤的核心重點為"就算有五千萬個人主張某件蠢事是對的,這件蠢事也不會因此就變成對的"(出自 英國小說家 毛姆),的確,我們在做許多事件的判斷時,總是很容易受到主流意見的影響,而喜歡操控言論的人,也能夠利用這個謬誤去影響大眾去接受他的主張(我認為這是有可能的),因此,我們不應該憑藉有多少人相信這個主張,而是這主張有多少合理的論據。
The Sunk Cost Fallacy 沉沒成本謬誤
我們常常在決定是否放棄一件事時,突然心中想到,我已經在這件事上花了這麼多時間,現在放棄不就太可惜了,這在股票上似乎特別貼切,因著心中那股莫名的執著,不能在適合的時機點放棄,卻導致更為悲慘的結局。" 為了完成某件事持續加碼,可以基於其他很多好的理由,但千萬不要執著於這個爛理由 : 你已經投注許多在上頭 ",我的確常常因為這個念頭而持續進行許多事件,而有時的確會有好的回報或者壞的結果,但我想無論如何,應該找到更多好理由來支持我繼續做,雖然放棄的那一刻我的感覺真的很不好><。
The Reciprocity 互惠
這個謬誤來源於人的虧欠感,當我們接受他人的恩惠,便不自覺認為自己需要對他人做一點事,書本告訴我們應該拒絕,但我覺得接受是可以的(當然!意圖不明一定要婉拒),只要將它看作兩碼子事就好,寧願因為覺得占別人便宜而有愧疚感,也應該這麼做,在你覺得應該停止這種互惠迴圈的時候。
The Confirmation Bias 確認偏誤
確認偏誤是所有思考錯誤之母。這是一種將新資訊解釋成合乎既有理論、世界觀或信念的頃向,而這種偏誤會使我們以為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有一定的規律(同時人在世上,總是抱著各種信念),而那些在規律以外的事件則是特殊事件,久而久之會讓我們忽略事件的真正原因,而且在那些模糊不清的信念上更是如此,如人性本惡。解決的方法是隨時記錄那些違反我們原則的特殊事件,強迫自已找出自己信念的否證。
The Authority Bias 權威偏誤
當人們在做各種決定時,總是比較相信權威那一方,並不是因為他有甚麼信服人的證據,而是因為他是"權威",這種情況會讓我們在自己的意見不同於權威時,感到矮人一截,所以我們應該更相信自己(要不然好像也沒其他方法),把重點擺在論據上,而不是他人的背景(這篇好像有點廢話XDD)
The Contrast Effect 對比效應
我們很難絕對的去決定一件事物的價值,總是依靠身旁的事物去決定,有時反而無法看清事件的真貌,又如當一個便宜的商品和一件很貴的商品擺在一起,一定會比單單一個便宜的商品擺在那來的有感覺,我認為這也是一個常常犯的偏誤,應該隨時警惕。
The Availability Bias 現成偏誤
這個偏誤的重點為"我們會借助一些易取得的現成例證,為自己描繪出一幅世界圖像",因著腦袋容易以戲劇性原則在思考,使得我們容易去注意那些引人注目的事件,而忽略其他更為重要但不引人注目的事件,而抵抗這種偏誤的方式是與和自己想法不同的人一起共事,因為每人的現成偏誤不同,更能發現自己思考的死角。(我的理解是--這個偏誤有點像是每個人會習慣的去注意那些引人注目的問題,並用自己偏好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結果並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Die Es-wird-schlimmer-bevores-besser-kommt-Falle "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的陷阱
這個偏誤呢~我認為他有點被包括在現成偏誤裡,就是你遇到什麼事,就會直覺認為這件事應該先有一個下坡在上升,在算命跟股票都常常出現,同時,也被包含在確認偏誤裡,因為你以為全世界都照著這理論在走,自然而然就會將各種發生的事情都硬解釋成這套理論,其實這是都我認為的拉~~
The Story Bias 故事偏誤
這偏誤是說我們的腦袋偏好那些將各種事物(也許相干也許不相干)以某種關係牽成一條線,但這樣的方式也許會妨礙你的決策及思考方式,因為這些事件也許其實並不相同,只是被硬簽
成一條線,如同天上的星座一般,也把它看成一顆一顆的星星能更了解事情。
The Hindsight Bias 後見之明偏誤
在許多事情發生後,我們常以一套理論去解釋這發生的一切,但我們總是在事後才能這樣大言不慚的說,因為我們其實無法預言這些是為何發生,我們只能從在事後去指指點點,而這個偏誤主要是告訴我們,千萬不要以為這些事是真的如同我們所預言的一般,如果故事偏誤,我們只是自以為他們都遵循著某種看似合理的必然性。
The Chauffeur Knowledge 司機的知識
在這個偏誤裡,它分成真知和司機的知識,司機的知識是指那些虛有其表看似擁有許多專業的知識,但只是空洞,他們只知道如何表演、利用巧舌,滔滔不絕的說些廢話,而這個偏誤主要是告訴我們,不要太過相信那些滔滔不絕的名嘴,或是覺得他們的能力很好,因為他們只是擁有司機的知識罷了。(至於為何會叫司機的知識,請看書XDD)
Illusion of the control 控制的錯覺
也許我們可能以為我們可以控制每件事,但實際上是我們比我們以為的還要來的狀況外、無法控制每件事,在本書中,他描述了一個實驗,實驗中,受試者會在一個房間忍受噪音極限,並分成兩組,其中一組有一個沒用的緊急按鈕可以停止,另一組則是需要透過呼叫,結果發現,有緊急按鈕的那一組,承受的程度較大(當然這實驗可信可不信,畢竟沒證據),這好像叫做"寬慰按鈕",總之透過這些,這篇偏誤想讓我們知道我們其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無能為力,所以請專注在某幾件事上。(說實在,看完後,我反而覺得這實驗對這個偏誤沒啥太大幫助XD)
The Incentive Superresponse Tendency 激勵過敏傾向
這一次似乎不是甚麼偏誤,反而是在描述一個現象,就是人的行為背後必有一個激勵機制(就是利益拉~)但我想這個大家都知道,就不多加描述了,反倒是書中的一些例子告訴了我們,有時你可能會想利用激勵過敏傾向去驅使別人為你做事,但也許會導致反效果,這現象很有趣,其實只要你以受試者的角度試想就好啦~(不過這樣好像說得不明不白XD 但我懂就好了^^)
Regression Toward the Mean 均值迴歸
極端的成果會與較不極端的成果相互更迭,也就是說,事情的好壞會維持一個平均,但有時我們會以為那是我們採取措施的效果,不知道其實那是自然而然的現象,但也不是說不要採取任何行動事情會自動好轉,只是我們應該不要全然相信這是我們的功勞,要保留一點懷疑,這是我的想法。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公地悲劇
這其實就公民課本裡"共有財的悲歌"一樣(這是專有名詞喔~),但我就不詳細描述了,就只是我們不能太過指望人類的道德理性,而解決這個問題,本書提出管理和私有化兩種方法。因為這太commom sense我就不贅述了~
The Outcome Bias 結果偏誤
這個偏誤是在告訴我們,不要以成敗論英雄,儘管在現實世界,我們常常以結果來評斷一個人的決定優劣,但決策的關鍵在於決策的過程而不是結果,輕忽這個偏誤,可能在許多場合錯誤的因襲他人的選擇而走向錯誤的結果。(注:同時這偏誤也被稱為"史學家謬誤")
The Paradox of Choice 選擇的弔詭
這偏誤滿貼近生活的,因為現在我們遇到的選擇實在是太多了,太多選擇反而比太少選擇不好,而這本書提供了三個導致的結果。一、大量選項反而使我們內心茫然。二、讓我們做下不好的決定。三、導致不滿。這些也的確是我們會有的心情展現,而這本書希望告訴我們面對如此多的選項時,不要執著"最好",而是"夠好"。
The Linking Bias 討喜偏誤
"當別人表現得對我們有好感,我們就容易向這些人買東西,或是對這些人伸出援手"這就是這偏誤的意思,雖然我是沒甚麼太大的感覺,但仔細想想,的確會對那個對我有好感的人多關注一點,可能是不想辜負他的心理八~因此這偏誤想提醒我們要記得這個偏誤,尤其是在做重大決策時,小小的好感可能會早成相當大的風險,同時,你也可以運用這個偏誤讓別人為你做事XD
The Endowment Effect 稟賦效應
這個偏誤認為我們會主觀得對目前我們擁有的東西加值,以至於有時會錯失良機,不過我對於這個偏誤倒是沒啥感覺,但有時可以仔細思考自己是不是有這樣的偏誤存在,同時這效應會引發"贏者詛咒"
The Wonder 奇蹟
我們有時會聽到有些人拿"奇蹟"這回事來宣稱神蹟,但仔細想想,世界上有這麼多一樣的事情同時在進行,發生一兩件類似奇蹟的事也不奇怪,儘管機率極低,但如果一件也沒發生,那才叫奇怪吧~
Groupthink 團體迷思
一個由一群聰明人組成的團體,因為每個人都刻意迎合團體共識,以至於作出愚蠢的決定,甘迺迪時代的豬玀灣事件便是最好的例子,也許是不想與眾不同,不想成為搗蛋者,而不說出自己的看法,卻導致更嚴重的事件,這時團體溝通的六頂帽子討論法也許就很適合啦!
The Neglect of Probability 輕忽機率偏誤
這個偏誤和下面那個可以以一句話來總和"除了風險為零的情況下,我們其實相當拙於明辨不同風險的危險程度",我會這麼想拉~因為不管風險多少,我都會覺得不是會發生,就是不會發生這兩種可能,也可能是因為我這麼想,所以如果有類似的事情發生,我的確會選擇降至零風險的方法,但這偏誤就是要告訴我們,千萬不要憑直覺去選,要精確去算。
The Zero-Risk Bias 零風險偏誤
而這比起上面那個偏誤,就是要告訴我們,千萬不要想著這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要學著在沒有每件事都是百分百確定的情況下過活,如果執著於零風險反而招致更大的損失跟危險。
The Scarcity Fallacy 稀少性謬誤
這偏誤很簡單的就是說要我們忽略"物以稀為貴"的的想法,儘管我們心中這樣認為,但千萬在做抉擇時要保持清醒,不要被"稀少性"沖昏頭。
The Base-Rate Neglect 忽視基本比率
在某些判斷當中,我們可能會以某些特徵或方法直接判斷,卻沒預料到基本比率的問題,有時,這問題所造成的結果更大,但這問題帶給我更震撼的事,或許大家都以為自己只要努力,都可以功成名就,但想想,有多少機率的人是從我們這個階層成功往上蹬的呢?一想想,就覺得我們真是太過異想天開了~
The Gambler's Fallacy 賭徒謬誤
這跟均值回歸的謬誤有點像,而他想告訴我們的就是不要認為世上有某種平衡的力量,雖然他好像在打臉均值回歸,但他指的是在獨立事件的情況下,我們不應該相信他會如同均值回歸般的回歸平衡,如同連續十次正面的硬幣之後你會認為反面的機率會拉高一樣。
The Anchor 錨定
是這樣的,我們常用未知的事物去推估已知的事物,但我們有時可能會忽略未知物和已知物的關係,以致導出錯誤的結果,而目標物越難確定,這個偏誤的可能就越大,就算是行家也會犯這種錯。
The Induction 歸納法
歸納法本身就是一個不可靠的論證,因為觀察到所有的事物是很困難的,而且只要發現一個反例就能破解這個假說,但我們卻誤入這個偏誤而深信這個假說是永恆不變的,不管這個假說在同樣的情況成功適用多少次,都不能放下心,如果人類到今日都能生存,並不能保證以後也是。
The Loss Aversion 損失規避
這個偏誤認為比起好事,我們更在意壞事,也就是我們很注意損失,而利用我們的這個特性(但我不知道是不是每個人都這樣),可以成功達到目標,以宣傳廣告,比起獲利的念頭,損失的念頭更能吸引人們。
Social Loafing 社會性懈怠
這是一個大家都知道的現象,就是人多就會有人打混,就這樣一個簡單的概念,導出人在個人狀態跟團體狀態會有不同的行為表現,而這個偏誤帶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團隊合作的概念,他舉了接力賽跟拔河來比,同樣都是團隊合作,但接力賽卻沒有社會性懈怠,這是因為接力賽人人負責跑一圈,大家的成績被公眾檢視,自然不敢偷懶,這也很接近航海王裡團隊合作的概念,我認為這大概就是我追求的團隊合作八~我真的不太喜歡拔河這種團隊合作。(寫到最後, 好像有點離題XD)
The Exponential Growth 指數增長
這個偏誤告訴我們,我們對於指數成長的概念不是很敏銳(不知道是不是每個人都這樣),而在遇到這樣有關指數增長有關的語句時,必須要停下來,不要用直觀的感覺去思考,像"每年車禍增長百分之七"跟"十年過後車禍增加一倍",我們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The winner's Curse 贏者詛咒
這個偏誤適用於拍賣的人,雖然我沒玩過拍賣,可能不太曉得那種感覺,但這篇要說的就是,在拍賣中獲勝的人,大多是輸家,因為他們花了很多錢去得到一個可能沒那個值錢的東西,而且在競標過程中,很可能因為競爭心理,而投注了過多的錢,這就是贏者詛咒要告訴我們的事情,尤其是競標物的價格並不明顯時。
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基本歸因謬誤
"當人們在解釋一些事情時,往往傾向於自動高估人物對事情造成的影響"雖然我們好像總是關注人!?(我真的沒在注意我是不是這樣),但這偏誤希望我們在人生舞台上,我們可以多關注舞台、環境,而不是人物、演員,也許你能看到更多的事情。
The False Causality 錯誤的因果關係
不該隨便將兩件事情想成因果關係,儘管他很巧合地同時出現或有某種關聯性,但不要下意識地將之解釋成具有因果關係,或者倒果為因,例如研究指出,使用某牌的人都具有強韌的髮質,但不一定是因為用了才有強韌的髮質,也許是上面貼了只限強韌髮質使用這樣的標語阿~~~
The Halo Effect 月暈效應
月暈效應會遮蔽你的視野,讓你看不清事情的全貌。有時,人的身分地位、臉像等,都可能遮蔽你所看見事物的全貌,有點那種情人眼裡出西施的感覺,因此現在有些公司為避免這種效應的影響,總是要求面試者在簾幕後面進行面試,因此,在看一件事情時,能避免忽略那些露在外面的事情的影響(就是閃亮亮的外表那種),而去注意全貌是較好的。
The Alternate Path 替代路徑
假設你中樂透得到一千萬,而同樣得到一千萬,你有很多路徑,你可以辛苦工作20年,可以偷竊搶劫等等,而你要時常想想這件事,並看輕你由高風險得到的結果,看重由低風險得到的結果。
The Forecast Illusion 預測的錯覺
預言,在新聞上常常看到某位大師常常說,但這偏誤就是要你不要相信,因為預言這些事的人,因為他們通常不用為這些預言付出甚麼代價,如果猜對,又能得到豐厚的利益,當然,這些大師一定會大言不慚地繼續拋出不負責任的預言,而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要看預言,看兩件事,這人是在怎樣的環境下說出預言,以及他之前的預言準度如何。
Framing 框架
對於同樣一件事情,我們會因為不同的陳述方式,而有不同的回應,這就是框架效應,而因為我們根本離不開框架,才會自然而然陷入對方的框架裡(當然 我們也可以設框架給對方),而解決方法就是,這本書沒也耶~我是這麼想拉,想像遇到這件事,你會怎麼陳述,透過你假想自己設框架的過程,來探清事物的本質。
The Action Bias 行動偏誤
遇到情況不明的狀況時,你會認為,不做比做好,但有可能你只是做拉後腿的事,如果守門員看到球過來,不是向左就向右,絕不會待在原地,但我們難道不能克制衝動,乖乖地審視情況,再行動,雖然這是很困難的,因為本能,但要加油~XD
The Omission Bias 不作為偏誤
這個偏誤看似和上一個情況很相像,但和上一個先決條件不同的是,是在一個情況一目了然的情況,我們通常會選擇不作為,而且大家也會比較包容不作為的人,反而會批評作為的人,明明兩種情況都有一樣的結果阿~比起見死不救,故意殺人好像比較嚴重(當然! 但我想說的是 為何結果一樣 我們會傾向批評做事的人呢?)
The Conjunction Fallacy 連結謬誤
這個謬誤是指我們的思考會自動地將故事的和諧化或合理化,也就是你會比較相信有故事的內容,而這就是直覺思考的謬誤,就是快思慢想裡的"快思",但這很直觀,因此請善用慢想,你能避免更多謬誤,很多謬誤都是這樣的~
The Self-Serving Bias 自利偏誤
這有點像人那自以為的本性說,為了愛面子或不願面對事實,總會將很多事情合理成不是自己的錯,其實我也常這樣~但這就是騙自己啊,完全不願面對事實,解決方法就是,找一個直往直來的朋友,面對真話,面對自己的缺點~~
Hedonic Treadmill 享樂跑步機
這似乎是在描述一種狀況"我們不斷的工作,追求升遷,希望能夠藉此享有更多、更美好的事物 : 可是,儘管如此我們依然不會感到更幸福"而這本書提出一些訣竅可以幫助我們脫離這種狀況,<1>避免那些長期下來也無法避免的負面效應,像噪音、持續性的壓力之類的,<2>對物物質方面帶來的影響,抱持著稍縱即逝的期待就好,<3>對於生活,長期的正面影響很重要,盡量多點自主時間,去做一些你喜歡做的事(花大錢也無所謂)。這裡有個影片可以看看~
The Self-Selection Bias 自我選擇偏誤
我對這事的理解是,你自己選擇待在這種情況的,卻沒有意識到,書中的解釋是"每當我們是抽樣的一部分,就要小心別落入<自我選擇偏誤>裡",就像透過電訪調查家中有多少電話這樣,但說實在,我真的不太認為這有多重要或多不容易察覺到,但不知道其他人如何認為拉~
The association Bias 聯想偏誤
這個偏誤一言以蔽之,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將某些事件做連結,這可能有好處,例如可以增加辨識問題的敏銳度,但有時卻會造成某些心裡的陰影,像那個俗諺,以馬克吐溫的話做一個註解,"我們得要當心,經驗裡包含了多少智慧,我們就只能擷取多少;千萬別多拿!這就好比貓跳到一個燒熱的爐子上後,便再也不會跳到燒熱的爐子 上。這麼做確定是對的,只不過,他同樣不會再跳到冷卻的爐子上了"
The Beginner's Luck 新手的運氣
當我們初次嘗試某件事而得到成功,結果可能因為幸運或其他原因。但我們可能就因此洋洋得意,最終導致更大的失敗,雖然,我並沒有去確認自己是否有這樣的狀況,但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建議去解決這個問題,嘗試去偽證自己的假設,但這方法我認為很受用,因為常常這樣做,便可以對自己的實力有更多了解,而不至於被矇騙。
The Cognitive Dissonance 認知失調
對於一些實際上不利於自己的情況,我們會將其解釋成對自己有利的,以一句話概括,自欺欺人,就是這樣的狀況,關於這個有一個相關的實驗,在實驗中,要求受試者去欺騙人(小騙那種),一組給1美元,另一組給20美元,但結果發現,拿一美元的那一組比起20美元的那一組,更顯得興致勃勃,更投入實驗中,而20美元那一組,反而因為拿了20美元很合理,而沒有認知失調的現象,結論就是不要自欺欺人,但也要察覺到拉~
The Hyperbolic Discounting 雙曲貼現
我認為這篇是比較難懂的一篇,他的解釋是"做決定的時點與獲利的時點愈接近,我們的情緒利率就愈容易跟著調升",你可以這麼想,我們對於"立即"這個誘惑是比較難抵抗的,結論就是要克制因眼前的誘惑產生的衝動阿~
結尾
自古以來關於非理性的研究有熱理論跟冷理論之分,熱理論就是衝動那種(你懂得~),冷理論就是思考謬誤,根藏在我們腦袋那用來進行生存的大腦,就是我們常說的直觀的思考那種,我將每個謬誤以我的認知寫了短短的小得,但也許有誤(或是一定有XD),但寫這篇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幫助自己更好的吸收這本書~^O^
不過說實在,就算真的有思考錯誤的過生活,那又如何,只要偶爾在重大決定時好好的想想就能避免大多數的偏誤,其他時間~放輕鬆點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