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1日 星期日

教育經濟學之心得

教育,是每個人,不論學歷如何,都能朗朗上口一堆冠冕堂皇的道理,但這本書試著告訴你,教育應該仰賴"教育經濟學"提供的科學數據,也就是大量觀察個人體驗後,從中找出規則。
"落實教育驗證"是作者希望可以傳達的理念
第二章 | 不能用獎勵誘導孩子?
1.透過"雙曲貼現"的人性,也就是相較於未來有利的選擇,人們依然選擇眼前的滿足感,即使獲利較小。
2.不應該針對"考試成績"來獎勵孩子,而是"準備考試"(讀書讀一小時之類的)來獎勵孩子,再搭配旁人指導如何提升成績,將會大大增加效果。
-->以這樣的基礎出發,獎勵孩子投入讀書過程,就可以得到立即的獎勵。
3.讚美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天分或結果,才能教出勇於挑戰困難的孩子
4.學齡前的投資報酬率最高
第三章 | 用功讀書真的重要嗎?
1.比起認知能力(成績及智商),非認知能力(自制力、意志力等)對於學童的未來、成就有更大的幫助--教育是培養勤奮等非認知能力的重要過程
第四章 | 小班制有效果嗎?
1.小班制是費用高效果差的方法,儘管確實可以提升成績。但是透過廣傳有效的教育情報或是教育投報率,卻可以大大提升教育效果
2.要注意不要把教育手段當成教育目的(目的不是給學生平板,而是提升學習效果),以及學習評量顯示的是家庭資源而非學校資源
3.教育的齊頭式平等,只會增加貧富差距,更嚴重的是,重視平等的教育政策,只會教育出無法體貼他人的大人
第五章 | 怎樣才是優良教師?
1.教室的重要性在於,解決孩子無法改變的"遺傳與教育資源"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2.教師證照未必能保證教師的素質

進行教育經濟的實驗,信任度最高的是避免選擇性偏差的"隨機比較實驗"
但卻有幾項問題,第一是實驗者會因為實驗而產生行動,導致實驗出現不必要的狀況,以及第二的內部結構問題,在這個地方的實驗不見得可以套用到另一個國家

以上是我節選這本書其中幾部分我覺得受用的地方筆記下來,以科學實驗的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剖析,總覺得是很可靠的研究方式呢~
看這本書的時候,完全不會覺得那些繁複的計算和統計很困擾,作者把論點和證明整理得很清楚呢~

2018年2月8日 星期四

社會學動動腦之心得筆記

看完見樹不見林之後,我接著來看社會學動動腦了,感覺兩本挺像的,不過聽說這一本更深一點,滿適合初學者的。

所以兩本以實踐、生活為主的社會學入門書,一開頭都會說的"社會學是什麼?"

我剛開始讀社會學的時候,覺得這跟政治學、經濟學、哲學好像喔~但又不是完全像,有點像是綜合體,這本提出社會學的關鍵差異,認為社會學是一種看問題的觀點,一種思考人類世界的方式,將"人類行動看成較大形構的組成元素"(這裡很學術的用語喔~用見樹不見林的句子來說就是"我們總是在一個比我們自身更廣大的世界參與著社會生活")

而社會學與常識的關聯是最緊密的,素材則是日常生活的經驗,在這些基礎上進行加工,而社會學與常識有四個不同的差異
1.負責言論--以人們聽得明白的方式,仔細區分根據有效證據的陳述與尚未證實的觀點,就是以科學態度處理常識
2.場域大小--社會學家所追求的是比個人生活世界寬廣得多的觀點
3.理解現實的方法不同--社會學研究始於形構(figuration),而非個人行動或單一行動
4.去熟悉化--檢驗你每天過日子的習慣,提倡自我分析的習慣,督促你懷疑那些你以為不證自明的觀點

我覺得有時以社會學的方式來過日子,充滿了樂趣,如我看別人因為慶祝生日沒買蠟燭,用一個手電筒代替,就開始思考,在黑暗中放一點微光,是過生日的必要條件嗎?為什麼呢?

第一章 自由與依賴


"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處在枷鎖之中",這一章要從社會結構的觀點講述"自由"的概念

一開始提出四個觀察
1.當我依賴其他人決定的結果,就像其他人的自由給我的自由畫下界限
2.僅僅只有選擇的自由,卻不能保障結果如你所選擇,除了自由,還需要資源
3.實踐自由有時卻被你無法改變的事情改變,你的性別、國籍、膚色、過去的經歷,你被你過去的行動所決定
4.讓你最自在的群體,反而限制你的自由,因為你必須依附這個群體生活

群體給你的東西,可以分為四類
1.目的,如不同的社會階級,決定你人生的目的
2.手段
3.相關性,群體教導你誰是你的敵人、朋友等等
4.世界地圖,上面有許多套群體教導的可行人生地圖

我們一出生就在某種群體之中,並透過米德的"主我與客我"內化群體的標準,這個過程被稱為"社會化",經過社會化的人會符合某個社會群體並遵從規範

客我--自我的外在部分,彷彿有人從周遭社會在觀察你,而標準取決於你選擇的"重要他人"
主我--自我的內在核心,審查、評估自己,並反應外在的期待,而主我的強度在於展現一個人
有多少能力去考驗內化在"客我"中的社會壓力

社會化並不只發生在童年,事實是一生都在進行社會化,成年以後的轉型,也稱為"次級社會化",與初級社會化不同的是,這是因為環境的劇烈變動所導致,我們需要拋棄以往所選,重新適應新環境

自由始終是不完全的,只要我們還持續依賴某個群體、體系,甚至我們可以說自由與依賴的比率,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的相對地位指標,越自由越少依賴的人,越有特權。


第二章 我們與他們


承接上一篇的群體,我們將這個世界分為"內群"與"外群",我們與他們不僅代表兩個不同的群體,而且區分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喜歡與討厭,透過厭惡外群,得以建構內群的自我認同,敵對意識界定了對立雙方,正所謂"團結的呼籲,永遠是呼籲團結一致共籲外敵"。

而這樣的心態,會引發分裂創始(Schismogenesis)的一連串反應,分裂創始是指"敵對的態度,由於挑起敵對的行為,而找到自圓其說的證據",以及三個延伸的架構。
1.對稱式分裂創始 : 滋長衝突雙方的自我肯定,摧毀協商的可能性。簡言之,就是雙方誰也不讓誰,衝突越演越烈。

2.互補式分裂創始 : 一方強勢,一方弱勢,一人的膽怯滋長另一方的強勢,結果導致一方逃離這種狀況,或是演變成對稱式關係

3.互惠 : 雙方都提供一個對方沒有的東西,由於彼此依賴,誰也不敢輕易摧毀關係,因此達成一種均衡。

第三章 陌生人


這一章延續之前內群與外群的區分,來討論在這兩者之間的陌生人
陌生人,是那些你看的見,卻無法不理會的人,明明它屬於你的群體,你卻不了解,甚至想排斥
你會想排斥,是因為它跨越了外群與內群的分界線,破壞了你井然有序的世界,他們的舉手投足,都在挑戰你的世界觀,你那些自以為不證自明的事情。
於你想遠離他們,透過地域性或是精神性的方法
地域性的方法如設立族群保留區、運用法律將某些人限制在某些區域
精神性的方法如厭惡或公然敵視

而現代社會的流動性,則讓你的世界充滿了陌生人,你也成為其他人眼中的陌生人,因此你透過空間的隔離,如接待處、警衛等等來保障自己的群體,縮短你在公共空間的時間,同時,由於在公共空間時機的增長,你運用了"禮貌性忽視",意旨假裝自己甚麼都沒看到、沒聽到,也不關心周遭的人在做什麼,表現出來的方式就是"避免目光接觸"
而禮貌性忽視造成了陌生人不再被當成敵人,但你也疏遠了道德距離,"禮貌性忽視距離道德冷漠、無情與見死不救,只有一線之隔"

第四章 一起與分開


上幾篇討論我們與他們,這一篇要來討論"我們",當我在說"我們"時,我在指甚麼?
這一篇提出兩種團體類型,共同體與組織

共同體是一群人服膺於共同精神權威下的心靈結合,被團體的人視為自然的結合。
經常以自然形成呼籲團隊團結,或是那些我們無法拒絕也無法選擇的事情,如傳統、先人、民族、信仰等等。用這些貌似客觀的事實建構共同體。
要不然就是以福音、醒悟、真理為號召,訴諸高貴的真理,呼籲人們選擇真理,把加入共同體這件事情,形容為自然解放與重獲新生

組織又稱目的團體,擁有明文的組織章程與規矩。
與共同體不同的是,組織只佔有參與者的部分身心,而共同體則要求參與者全身心加入
對組織來說,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擁有的工作技術與展現的工作意願
但組織卻可能會發展"訓練有素的無能"與"目標移位"
訓練有素的無能是指,每個成員只看得道自己負責的那一小部分,整體變得僵化,甚至做出不理性的決策。
目標移位是指,組織設立的主要目的被延續組織生命這個目的給取代。

共同體與組織是用來解釋團體的類型的概念架構,但並沒有任何一個團體處在某個極端,而是在這條光譜的其中一點,就連共同體濃厚的家庭,也會需要組織式準則來運作。
當我們在參與團體時,總是依循他們想像的適合那個群體的正確行為模式,而表現出來的作為與團體的理想架構進行互動。團體不斷的在這條光譜上左右移動。



第五章 禮物與交換


這一篇來談論人與人互動關係的模式
以帕深思提出的四種價值取向選擇模式
1.素質與表現的對立
素質展現出的個人關係,看重你是誰,而不是你做了甚麼,來判斷自己要做的行為,如哥哥無論如何都會幫助不斷闖禍的弟弟,不因為甚麼,只因為他是弟弟(素質)
表顯則相反,重視他做的行為,並以此作為我行動的判準,如銀行會運許多指標去檢視一個人的信用標準是否借貸。

2.特殊主義與普遍主義
對於某些人而言,這個人對他來說很重要,於是他便會以特殊的標準去對待
而對於其他人而言,這個人不過是個普通人,對自己而言,他並不重要,對待的標準也如同其他許許多多的大眾

3.廣佈(diffuse)與特定(specific)
愛屋及烏,我覺得很適合用來形容廣佈這個概念,因為這個人,不論是他的什麼人,你都因為他與某個你覺得重要的人有關連,而將同樣的關心延伸出來。
特定,則是對於我,我只關注你跟我互動的這一刻,其他你做的甚麼,你的朋友,我都不在乎,因為跟我沒關係,跟我有關聯的只有你跟我互動的這一刻

4.感情投入與價值中立
有些互動充滿感情、憐憫
而有些互動則冷淡、疏離
但感情不是非個人互動不可或缺的部分,卻是使個人互動言之成理的一部分

而個人式互動與非個人式互動的差別在於行動者成功的要素
非個人互動需要的是其他的保證(證書、執照等等),確保你可以信任眼前這個跟你互動的人。
正因為交換關係需要約束性規範,需要法律,需要一個權力機構,負責裁判交易的公平性

這兩種互動模式,牽涉到人類的兩種需求,歸屬性與個別性
歸屬性促使我們尋找穩固安全的人際關係。
個別性促使我們趨向隱私,不理會外在壓力,不接受他人要求,做我們認為值得做的任何事情,做自己


第六章 權力與選擇


這一章要討論人的行動,分為慣性行動、感性行動、理性行動
慣性行動是過去所學的沉澱物。我在過去某個時間,養成這個習慣
感性行動是被強烈情感驅使的行動。而且情感強烈到不可理喻、不計目的、不考慮後果
裡性行動是行動者從諸多可能的行動當中,意識清醒地挑選一個他認為最能夠達到目的(工具理性--手段)
以及挑選一個行動者認為具有價值(價值理性--目的)
而共同點皆以"目的衡量手段"
而理性行動依靠你的資源及價值為基礎,資源不同,能選擇的程度也不同
自由度的差異也就是權力的差異
權力,行動的能力,包括能夠自由選擇任何行動目的,以及掌握實現該目的的手段。擁有一種"賦予能力"的功能
我們可以透過兩種方法增強自己的權力
1.脅迫,操控行動的環境,轉為對自己有利的環境
2.操控形勢,將他人的慾望轉為自己的資源,與上面不同,這是改變規則,讓大家的資源自然而然流向你

其中,這牽涉到價值的選擇,你掌握了主流價值,就能透過改變形勢,握有權力
在此之前,你先要有權威影響價值,並試圖正當化你宣揚的價值
三種正當化的方法
傳統主義式--利用歷史給某個價值冠上莊嚴神聖的光環
天賜正當性--個人魅力的極權教派或是專業領域的見解,這種有如天啓一般地劃時代發現
以上兩者,將個人選擇價值的責任推卸給某個團體或某個人,而法律理性式,連價值選擇都不用選擇或推卸
法律理性式--將行動與價值分開,行動者不必檢驗你的作為正當性,只要說"依法行事"
但自由永遠附帶了替自己行動負責的責任

第七章 自我保護與道德責任


對於某樣東西,你出於存活或自我保護,而需求他,因而形成所有權,但同時,他也表示其他人不能使用他,"擁有某件東西的意思是,拒絕其他人使用那件東西"
沒有某件東西的人對你產生依賴,而你對他們擁有權力,基本原則則是"要增加我的自由,便需要限制他人的自由"

另外,這篇也談到在組織中,為了自我保護,存活機會的量性計算,壓倒了行動的道德品質。同時,行動理性通常被尊為自我保護的最有效工具,為了提高行動理性,不惜犧牲道德義務。
除了組織之外,群眾也是一個壓倒道德動機的工具。原因是群眾沒有臉孔的特性,在群眾中,個人喪失了個體性,融入隱姓埋名的群體;個人不再被視為道德主體,不再是道德責任的對象。
組織與群眾同樣都消弭了道德動機,原因正是,人性喪失,臉孔消除,個人自主權廢止
自我保護與道德動機的對立,沒有一個宣稱自己比另一個更自然、更符合人類天性

第八章 自然與文化


自然是無法操控,人力不可及的
文化是可以操控的,而且有目標。一種有目的的活動,把一個原本不存在的狀態,強加在現實某部分之上,並引進一種秩序,然後排赤其他秩序,並稱之混亂。
從個人角度而言,你會認為文化如同自然一樣,是個人無法反抗的命運
當我們在設計秩序的時候,是將某些我們偏好的事件出現的更為規律,隱藏在背後的即是價值判斷,認為某種秩序高於其他
而使我們一直服從文化的機制就是"羞恥感",是對混淆了不該混唯一談的事情,是對逾越了應該嚴守的分際的一種自動反應。
但我們仍需要文化符碼協助我們將文化規範與社會現實連接起來,文化符碼是一個對立系統,記號的意義在於區別此時此地的情境,與其他可能取代他但並未取代的情境,因此這些符號真正重要的是"對立性",而這些同時指向行動者的意圖及採取行動的現實片段,如紅綠燈、請勿進入等等的標示
而在符號上再加一層的符號叫做"冗餘碼",重複其他記號已經傳遞的訊息,也代表這個記號的重要
人的教育同時也傳授關於文化符碼的知識所構成的,包括教導人們閱讀記號的能力,以及選擇和展示記號的技術,文化符碼的重要性,在於使我們可以彼此協調行為
依靠符碼支撐的文化,目標是壟斷價值與規範,反對生活型態一律平等,鼓吹某種生活型態優於其他生活型態,反對所謂的外國文化,因為其他文化的出現,顯示文化內在秩序的任意性與可選擇性。

第九章 國家與民族

身為一個公民,不僅背負國民所應有的權利與義務,對國家政策的決定有具有發言權。也就是說,身為公民意味著有資格影響國家的活動,乃至有份參與國家致力保護的法律與秩序。
同時,公民也可以抗拒國家所擁有的權力,兩個方向,地域主義與去除領土權威
地域主義指出地方利益與地方問題的特殊性,是地方事務應由地方自己管理的充分理由
去除領土權威則抗拒來自領土的單一權力,更注重到人類的其他面向
因此國家不斷地訴諸愛國主義來呼籲大家團結,但這依然比不上民族主義帶來的團結,他呼籲對民族及民族福祉的無條件效忠,也不需以理性或利害得失作為訴求
因此,國家常常會訴諸民族主義,成為民族國家,國家利用民族的權威來強化他自己的紀律要求,民族則往往把自己建構成國家。
那民族是什麼?民族是一種想像共同體,作為一個實體,其存在完全繫於他的成員在心理上與感情上對集體的"認同",民族主義以"起源迷思"說服人們接受民族這個宿命

國家利用民族情緒來加強自己對社會的控制,並鞏固自己提倡的秩序,民族建構運動則要求助於國家權力,以推行那個據說是自然的,因此並不需要推行的民族團結(p202)

第十章 秩序與混亂


秩序的觀念,代表事情安排一如預期,而混亂被認為毫無秩序,充滿不確定性。
秩序的建構,最多只能做到"相對自主的局部整合",因此永遠有不確定性,以二分法來區別這個世界,只會有更多的曖昧性。
在同一個秩序的人們,被期待遵守同一套規則,向同一個權威所界定和執行的同一套紀律輸誠。
而向外劃清界線的工作,也會產生許多不計其數、無法預料的困難。
"企圖以秩序取代混亂,使周遭世界循規蹈矩、可以預測和可以控制的鬥爭,必然永遠不能塵埃落定,因為鬥爭本身是妨礙他和自己成功的最大絆腳石 ; 大部分無秩序的現象,恰恰是目光狹窄、急功近利、任務導向,一次解決一個問題式的行動所造成"



第十一章 過日子


消費者心態,廣告商在某些科技發明之後,試著引起我們的需求以及消費者心態
那這是什麼意思呢?
1.他將生活看成一系列問題,而每一個可以拆開來個別處理
2.這些問題,是你的責任,你需要去解決,沒有解決會產生愧疚感
3.這些問題,都對應到一種科技、答案,你需要去找到或購買他
4.取得方式可以透過購買或逛街
5.將學習生活藝術的工作,轉為這類科技或技術的權力。
消費者心態把整個人生導向市場,把議題私人化,以及塑造你的身分

因此在市場中,你進入某一類小圈子(消費風格),甚至不斷追求某類風格,因為你相信市場的公平性,卻不知道市場其實製造和恢復不平等。


第十二章 社會學方法與手段


"社會學是並不是我們尋找理解的終點,反而是催促我們繼續追尋下去的誘因,以及阻止我們沉溺於自我滿足,不許我們的好奇心枯萎,不讓搜索工作嘎然而止的障礙"P247
也就是"刺激遲鈍的想像力"
對於社會學,有兩種期待
1.預測事情的走向及事態發展
2.維護人工秩序及驅逐混亂,如整頓罷工或引誘購買
如同對科學知識的期待一般
涂爾幹認為我們可以將社會當作一個事務,以客觀的方式去研究。
韋伯認為我們應該去解釋人類行動,領略行動者挹注於行動的意義,使社會學成為一門關於主觀人類現實的客觀知識
再來則是社會診斷,解決社會問題
"社會學對人類生活和人類共處所能提供的最大服務是,促進共同瞭解與容忍"P266


這些是我擷取書中的句子作為筆記及心得,不過總覺得有些地方不是很懂,比起見樹不見林,難度果然高了一點,但是很有收穫阿~

第一次去群年之在宜蘭好冷喔心得

前情提要及概要

其實一開始是沒打算要去的,因為身上沒多少錢又我朋友沒要去,想說把錢投注在羅大就好,但後來是學姊來找我才去的,好啦~說實在,其實我覺得還挺不錯的,能夠參加今年的群年,一開始參加,想說能不能帶一些東西回去,或是打聽一下其他團的情報,然後...我覺得大家都經營得滿辛苦的,看來...哎呀,哈哈XD
不過群年跟以往參加的童軍活動,相差滿大的耶~幾乎都是開會跟討論,沒甚麼戶外活動,連營火我也不是很喜歡(希望明年會好一點),不過倒也不錯,我滿喜歡討論活動的^^,至於開會呢~一開始覺得可能很無聊,可是後來不知為何,突然覺得滿興奮的,下一次來試著發言吧!?(感覺有點困難XD)

第一天

本來有專車接送到宜蘭的,但我後來想想,覺得我自己的行程比較好一點,確實省一點錢,但時間也多了一點(其實我覺得沒差多少)
當天的活動我覺得挺不錯的是"小隊建立",由服務員來講關於小隊的形成,我本來以為是小隊之間的破冰(但那時有一半的人沒到,也沒辦法,我一直覺得專車的時間那麼晚,大會不會覺得困擾嗎?硬要排一個活動到底是什麼意思?),但總之,我覺得活動挺不錯的,其中有一些我覺得值得記下來的
1.全方位團隊契約
這個活動是透過彼此介紹自己的價值觀、優點、討厭的事情,來了解對方,一方便後來的團隊合作,還有建立團隊共享的價值觀,但這個活動對於小隊的實際效益有多少呢?當天的情況很明顯地大家都保留自己真正的想法或是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價值觀是什麼,就算真的了解的,又真的能夠妥協嗎?假如大家真的討論出一個準時的價值觀,但真的就不會有人遲到嗎?但我個人是滿看好的拉,改天我們團裡也來玩玩看好了。
2.團隊、撲克牌?
這個不知道該怎麼稱呼耶~就是他們喊一個數字,大家拿到的撲克牌代表一個數字,而我們必須互相找人,以湊到他們要的數字,有的可以任意指定,如撲克牌K,有的是扣5,如數字2,然大家必須思考這些數字在團隊中代表的位置是甚麼,雖然我還是不太了解這個遊戲在玩什麼,但我卻有幾個想法,在湊滿數字的時候,因為k保有伸縮的特性,所以我们隊不立即完成,而是繼續等待其他落單的人來加入,但我們這一隊就是因為其他人的加入,結果算錯數字,後來我就在想,其實找到人就可以結束了,總覺得不用再等其他人加入,後來想想這樣也可以,但就是....哈哈
接下來是區域分組時間,就是選桌長跟結論委員,因為我第一次參加,想說這一次就觀望,下一次在說好了,結果後來幾天我都滿無聊的,早早就去睡覺了,下一次應該當個桌長之類的XD

第二、三天

這天有開會跟小組討論跟營火晚會
第一次開會滿有趣的,沒想到滿正式的,大家也很認真,我第一眼看到羅浮的開會總則甚麼的,想說這應該沒有人會想看八,沒有想到真的有人很認真會看裡面有沒有問題以及質疑,哇!真的太慚愧了,其中有一個常常提出討論的夥伴,我就有聽他說,來參加群年就應該要負起羅浮的權力跟義務,好好檢視開會的內容,真的很佩服,不過聽說就算通過,也只會變成建議案給總會,但我完全不知道前幾次的開會內容,總會的回應是甚麼,這樣不是很令人沮喪嗎?那麼努力討論,總會卻完成不回應(也許有回應拉,只是聽說文藻有通過群長可以簽名授權書,卻聽說沒有後續,我就覺得有點不爽,也許有拉,可能我不知道XD)
小組討論是第二天晚上大家票選出來的主題,其實我來之前沒有去好好看過SDGs,對這些都不太明白,都有點霧煞煞的,好啦,我下次應該先做好功課再去群年的。
營火晚會我本來滿期待,卻又不怎麼期待,因為通常營火晚會都是由參加人員準備活動的,但這次完全沒有(也沒那個時間),所以我直覺活動大概不會多好,但水營火但是滿期待的,簡直是我們高中假營火的進化版(真的沒想過水可以用不同顏色),而營火活動真的不好玩,讓我想到高工大露營也是請外面的人來帶那種夜店的舞跟饒舌歌(其實我不知道這種應該怎麼叫耶~),簡單來說,就是上面的人喊一些好像饒舌的歌,你就要伸出手一邊搖,身體也要一邊跳,但這樣跳到底有甚麼好玩,我還聽到有人說"好難假嗨喔!",後來是其他的夥伴搶到麥克風,直接帶動跳,才有比較好玩一點。
對於營火,真的有點失望耶~但說實在營火本來就不好帶,也是可以諒解拉,通常營火都是參加的人提供表演,要不然就是主辦方提供表演(動跳或演戲或棍舞或蛇舞或遊戲),形式不出這幾種(就我經驗而言),但夜店式的話,就看人吧~可能有的人感興趣,但我不感興趣就是了

第三、四、五天

小組報告跟晚宴
在小組討論的過程,我覺得很棒的一點是,我終於有人可以一起吃飯了^^,因為要討論,所以我們都一起吃飯來討論,比起小隊,我比較喜歡小組(雖然小組的都是小隊XD),那種感覺挺不錯的,歸屬感嗎?有點難形容這種感覺,不過覺得大家都對我不錯的耶哈哈,果然要建立向心力,還是要一起做事比較容易啊,話說,我一直在想,明明都是團隊合作,在學校通常沒這種感覺,但童軍就很容易會有那種開心的感覺,還滿特別的耶~是因為大家都很熱情的關係嗎?
晚宴是我去群年之前很頭痛的問題(這就是文化衝突吧~),因為聽學長說要穿得很正式,但我就是沒這種正式的衣服,最正式的衣服就是學校制服的吧,根據社會學,不同的衣服代表的社會意義與自我認同不同,而羞恥感就是因為與文化的格格不入以及違反文化符碼(還好我夠厚臉皮XD),其實我一直很不喜歡穿這麼正式的衣服跟嚴肅的氣氛,所以對於要求正式衣服的場合總是很排斥,也許我該試著了解不同的文化XD,以及修個穿衣概論之類的吧,看來下次應該去租個衣服或是買衣服(人生第一次買衣服,參加童軍其實從來不缺衣服XD)。
但為甚麼我們應該遵從那個規定,穿制服是為了統一性,而所謂的正式衣服,只是為了營造出符合我們對於"晚宴"應有的氣氛及感覺,拆成幾個問題,為什麼要配合大會營造出晚會的感覺?配合大會是我穿正式衣服的正當理由嗎?還是怕丟臉這個理由比較好嗎?又或是為什麼我要配合我們文化對於晚宴的想像?那我不應該穿不正式衣服的正當理由又是?
難道不是因為穿晚宴衣的正當理由不夠,而要求的正式衣服才如此模糊呢?所謂的正式又到底是什麼呢?
(對於要求穿正式衣服,我其實不太喜歡,但好吧,應該試著包容其他文化XD)

後記

最後一天晚上,發生的花蓮地震,隔天,馬上有夥伴召集人手(說實在,我真的挺驚訝的,沒想到他們這麼熱血),我當時心中迴盪幾個想法,我們東華羅浮是不是最應該去做的,但我們並非花蓮人這個理由足夠讓我們置身事外嗎?我當時一直在想我是不是應該發個粉專或是社團訊息,表示關心或是捐助之類的,但這真的不是我會做的事,通常,發生這種事,因為我做不到甚麼,所以我都置身事外,好像很.....那個?對!通常跟我沒關係,我就不太會關心,但因為我們現在是東華羅浮,立場不同,我就在想我們應該做些甚麼?但....後來,我還是沒做,真是煩惱(這就是道德難題嗎?),開學再問問大家好了XD。
(剛剛看到其他羅浮的夥伴駐站了,我就在想好像我更應該在那裡,那我會有這種感覺,只因為我是東華羅浮群,這個理由好像也不夠,說實在,我當時應該是可以到那邊的,頂多下個火車,並沒什麼,但只是想回家,如果我今天是其他地區的羅浮群,我就不會有這種好像罪
惡感的情緒,所以背後的原因是.....啊哈我好像知道了)(讀道德哲學讀多了並不會有這種情緒,只是會出現很多分析XD)

話說,自從上大學後,讀了一些心理書,我越來越能夠展現以及接受我內向、孤僻?的一面了,可是好像也讓我越來越覺得格格不入?是嗎?其實倒也還好,我還是滿享受某些和人接觸的時候,總覺得我現在正在重新學習與人接觸(一種打掉重練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