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6日 星期日

姿勢決定你是誰 之筆記

當初會知道這本書,來自通識課看的TED影片,教人嶄露自信的動作,我後來覺得這個方法很實用,知道講者有出書後,更是期待書中的內容。


書中以三個篇章來討論
What-甚麼是最佳狀態?
Why-為甚麼我們無法嶄露最佳狀態?
How-如何嶄露最佳狀態?

What-甚麼是最佳狀態?

最佳狀態是"了解並能夠自在的表達自己真實想法、感受、價值觀與潛力的一種狀態"
並歸結幾種特質
自信-我們越能做自己,我們就越有辦法展現最佳狀態,而這讓我們產生說服力
同步-你自我中的不同部分,也就是情緒、思維、身體、臉部表情、行為都必須和諧一致

同時,自問這些問題,有助於我們認識自我的最佳狀態,並學著肯定自己
1.哪三個詞最足以形容你這個人
2.你在哪些獨特面向之下。能夠感到最快樂、表現最好?
3.想想一個特定的時候,不管是工作時或在家中,你正以感覺"自然"而"正確"的方式行動。你現在是怎麼進入哪種狀態的?
4.你有那些獨有的優點,你如何運用他們?

另外,"放鬆"有助於嶄露最佳狀態,具體來說,就是準備,並從準備"說什麼",轉移到"如何說",從準備"內容"到"心態"。

Why-為甚麼我們無法嶄露最佳狀態?

這一章從兩方面談論,冒牌者症候群與無權力感

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
這是一種讓你感覺自己不屬於這裡,認為自己讓別人以為自己很能幹,深怕有一天自己被拆穿。這樣的感覺容易讓你想太多,讓你過於執著對方在想甚麼,最深層的原因是你"害怕失敗"

"不過我們越能察覺自己的焦慮,越有辦法談論他,而我們越嫻熟他如何運作,就越有辦法在他下次冒出來時把它甩開"P156


無權力感
權力會啟動心理上與行為上的進取系統,讓你感覺一切都在掌握中,沒有威脅,並將事情理解為機會,而不是威脅-權力讓我們進取,最佳狀態就是權力,我們授予自己的某種權力  .P160
另外權力又分為社會權力與個人權力,社會權力是控制別人狀態與行為的能力,個人權力是控制自己狀態與行為的能力。

//社會權力太常製造出不對等的相依關係,孕育出不平等、不公正,以及反社會行為,像是對別人有刻板印象。這就是我強力擁護人去發展非零和型態(亦即有合作的可能性)的個人權力,而不是爭取零和形態的社會權力//P193

無權力感會啟動心理上與行為上的抑制系統,讓你感覺焦慮又悲觀,並將事情理解為威脅,而不是機會-無權力感讓我們逃避

How-如何嶄露最佳狀態?

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說過"我不是因為開心而唱歌,是因為唱歌而開心"
我認為這句話概括了這一章的主題,如何嶄露最佳狀態?讓自己做出有權力的姿態、假裝一項情緒直到變成真的,假裝你成為你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不是要假裝到你做得到,而是要假裝到你真的變那樣....輕推自己去成為最佳版本的自己//P377

其中有幾章說明了很多的實驗,但有點瑣碎我就不贅述,其中最重要的幾個概念是
1.透過身體的擴張,能形塑自己的心智。行為決定你的態度。
2.藉由自我輕推(Self-nudge),從小地方開始改變,比起一開始設立一個大目標,更來得踏實與可行。而擺出權力姿態,就是一種小微調

心得~~
我覺得在面對挑戰前,擺出權力姿態為自己打氣挺有效的,自大一看了這部TED之後,有時會試著做出權力姿態,讓自己更嶄露最佳姿態。(怎麼覺得好像在寫產品使用心得XD)

2018年8月23日 星期四

14屆羅浮大會的心得~

前情提要
話說我為何會參加這個活動,一方面是被學長拉進來的,一方面是被東華學姊拉過來參加,畢竟要經營一個羅浮群,還是得了解羅浮到底是在做甚麼。本來想要拉伯軒來的,但後來考慮到花費,想想還是算了,不過如果把他拉來,我想應該會更有趣XD。講到費用阿,真的很花錢,好像是五千多,是我有史以來參加最貴的露營,而且還占用到我暑假打工的時間(不知道是福是禍?),到底值不值得呢?

活動期間
這次的活動分為三天的營內模組、兩天的營外旅行。
營內模組橫遍整個營區,動態、靜態都有,其中最有印象的是神射手這個關卡,多虧當時下雨,人沒有太多,整個下午,我們玩射箭玩得非常開心,也學了很多技巧(雖然手快痛死了),射箭時,我一直想著歷史上的軍隊,畢竟我們玩的是傳統弓箭,感受射箭的感覺,似乎可以體會到漢朝弓兵射殺匈奴的感覺。
我們抽到的旅行路線是障礙,身障與視障,第一天的身障,我們坐著輪椅,走過高雄夢時代、大小街頭、捷運等等,甚至體驗輪椅羽球,真的很有趣,我都想有一台輪椅了呢~~
輪椅一開始很難行動,經過幾次練習過後,開始感受到輪椅作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以及感受到身障受到的注視以及造成的障礙,但我並不覺得不舒服,可能是因為我並非真正的身障者,以及我只是抱著體驗的心情而已。第二天的視障是閉眼煎蛋,真的超難,鏟子在鍋裡翻轉,完全感受不到蛋,最後只能煎出一鍋醜醜的蛋。每條路線都有一件紀念品,我們拿到的是自製的木頭吊飾,完全手工打造。

這次的羅浮大會來了許多外國夥伴,我們這一小隊來了新加坡與印尼的夥伴,有鑑於我英文不是很好的關係,我跟印尼夥伴並不是很常互動,不過跟新加坡夥伴倒是有一點互動(因為人家中文說得很好),至於其他的夥伴呢~~阿因為模組也不強制要小隊參加,我也不是很合群的那種,跟小隊成員的互動也自然少(當然,他們也有自己已經認識的夥伴),總結下來,我其實不是認識很多人,但還是算有那麼一點點跟其他人混熟?還有拿到印尼夥伴的布料,真是太好了!!!

後話
最後,要問我值不值得來這場活動,算值得八~畢竟也體會到很多很有趣的事情,以及跟一些夥伴交流等等,雖然下雨跟泥巴讓我覺得很煩,但總體而言,真的挺不錯的,也似乎感受到羅浮作為童軍的意義了。



2018年8月12日 星期日

人性枷鎖之小小心得

人性枷鎖是我最近看的小說,但其實我很少幫小說寫心得,只因為這本小說太觸動人心,才想個幾句話留作紀念。

對於人性枷鎖,我不討論作者、或是手法甚麼的(反正我也不懂),我只想好好談論書中的毛毯。

....人生於世,受苦受難,而後死亡。生命沒有意義可言,人類活著也無目的。出不出生、是死是活都無關緊要,生命微不足道,死亡無足輕重...當下不論發生甚麼事,都是有助於人生面貌更加繁複,終有一天生命走到盡頭,他會滿懷喜悅的見證其完成,宛如一件藝術品的誕生,唯有他知曉這作品存在,因此散發的美麗不在話下。隨著他離開人世作品也會立即消失。P646-647

這一段話是我最喜歡的一段,前句指出生命本無意義,後句則指出生命對自己具有意義,並只由自己賦予。在打工的時段,想了很多人生的事情,如此辛勤工作,彷彿沒有盡頭的輪迴,人生真有意義可言,這句話一把點醒了我,同時也協助我撐過這段時光。

菲力普最後拋棄旅行的想法,原本旅行是他想編織的一塊地方,最後卻選擇了最平常的結婚、成家、生子,是不是意味著最平常的圖案是最完美的圖案?,還是說明他一直想編織的圖案,並不是他想編織的圖案,而只是跟隨某種價值觀產生的想法,自己沒有反問最想要的是什麼。又或者說明那些最平常的圖案,才是歷經時代淬鍊,真正被認同的完美圖案?
我是覺得各人有其所好,但並非規避主流才是正確,而是反問自身最想要的是甚麼?並賦予這個本無意義的人生,一個屬於自己的意義,一件屬於自己的作品。

或許這本書還有很多待挖掘精彩想法,但也許改天了。

2018年8月6日 星期一

報導的技藝之筆記

這是一本新聞寫作的教戰手冊,非常詳細的說明不同報導的特點與寫作方式,以及收集素材的方式,可說是涵蓋了一篇優秀報導的方方面面,我也希望能從裡面學到東西來改善我的寫作方式。

第一章 原始素材

從素材發覺點子的方法
外推法-推斷出這個事件之外更深遠的事件
詢問自己兩個問題
1.導致這件事情的原因是?

2.有沒有其他類似的事件?

綜合法-從一堆看似無關的事件找出共通點並連接起來

舊聞新炒的方法
局部定位法-在其他記者報導了這件事之後,瞄準特定事件進行詳細報導,能貼加這件事不同的面向
預測法-忽略事件的核心發展,直接鎖定結果
故事三階段,搶先製作一系列的三篇報導
1.核心發展
2.影響

3.反動
幼年期故事-影響與反動都尚未具體成形
成熟期故事-故事的影響與反動有時間成形時
觀點切換法-透過長期接觸,發現同一件不同的面貌
//我們必須讓讀者聽到他們的聲音、看到他們的面貌,才會相信你述說的真相//


作者認為讀者喜歡的元素
狗-我不知道這是真是假,不過可以想像地到XD
人物(當事人) -與事件緊密相關或當事人
事實推動故事發展的相關事實
人物(觀察者)如顧問、分析師等,並只需偶爾採用,主要還是以當事人為主
數字-不要放入大量的數據與專家評論,改採鮮活的當事人陳述與事實

//相較於空泛的分析或靜態的檔案資料,以行動為核心的點子更有可能獲得關注//P38

第二章 構思點子

以因果推理來檢視故事的構想,好處在於找出故事中的行動與反動元素,以及確立故事的範圍,同時考慮時間、距離、涉入對象,最後挑出一兩個主題,寫出主題陳述,時時注意自己有否超出範圍

新聞特寫分為微觀型特寫(Microcosm Profile)、宏觀型特寫(General Profile)
微觀型特寫是挑選典型的故事,並以此為媒介撰寫廣泛的故事以及當作其同類的代表宏觀型特寫是挑選特別的故事,並對此特質大加特寫

報導方式分為特寫法與綜述法

特寫法是鎖定單一主題,並詳述內容,但缺點是受主題影響大,要是主題枯燥無味,在怎麼生花妙筆還是無聊
綜述法是透過大量的素材,來寫出豐富且緊湊的報導,前提是要有大量的素材

//我指的是記者應該設身處地,暫時站在雙方當事人的立場思考,在字裡行間展現出當事人的感受//P61

//以小說家的觀點撰寫報導,尋找可以在採訪和撰稿中強調的潛在喜劇、悲劇、諷刺或衝突元素,尤其是主角和對手之間的緊繃關係//P31

第三章 故事的構面

時間-過去可以闡明現況,未來可以為故事增加懸疑感與期待感,適合放在結尾
範疇-為了充分處理可信的故事發展,記者必須追蹤的程度以及處理的考量
1.數量,以數字、規模大小等事實陳述,回答"這件事究竟有多大?"
2.地點,回答"這件是發生在哪裡?影響的層面有多大?"
3.多元性,呈現故事發展的不同呈現方式
4.強度,顯示人、機構、地受到影響的程度
變化-提升故事的品質
1.提供不同類型的消息來源,深入正反雙方,挖掘更多消息來源
2.提供不同的論據,以多元論據,三個論據支撐你的觀點

動感-讓故事的情節照發展、影響、反動去發展,另一種是發展對立元素,如抽象與具體、微觀與宏觀


第四章 計畫與執行

第一步 全面思考-六個面向
非特寫報導
1.歷史

A.這個故事的主線是否源自於過去?是的話,那是什麼?
B.這個故事是否與過去截然不同?不同在哪裡?
C.這個故事是過去的延續嗎?怎樣延續?
D.如果歷史可能和這個故事有關,有什麼歷史細節可用來增添故事的真實性和趣味?我可以在故事中簡略帶過那些歷史嗎?

2.範疇-故事核心的事件發展有多廣泛,程度有多強,變化有多大?
A.計量因素
1.我可以用數字或其他計量方式來界定事件發展的範疇嗎?如果可以的話,那些數字最有意義?
2.我可以用評論或觀察來定義事件的範疇嗎?

B.地點因素
1.事件發展的實體範圍是甚麼?是國際、國內、區域、還是地方性的?
2.那些地方是故事的熱點?

C.多元性/強度因素
1.事件發展大展有幾種不同的表現方式?人物、地點、機構涉入事件的程度有多深?
2.事件發展的趨勢是變強、還是減弱?是擴散、還是集中?

D.觀點因素
1.其他發展對這個事件有影響嗎?他們是凸顯、還是淡化這個事件的重要性?

3.原因-導致某事現在發生的因素
A.經濟因素
1.是不是涉及金錢?金錢的涉入是從哪裡開始、哪裡結束?

B.社會因素
1.社會、習俗、道德或家庭生活的變化可能影響故事嗎?怎樣影響?

C.政治/法律因素
1.法律、規則或稅收的變化會影響這個故事嗎?怎樣影響?

D.心理因素
1.自尊、復仇、願望實現是推動故事發展的主要動力嗎?故事主角的性格對事件有很大的影響嗎?

4.影響-事件發展導致的結果
A.這個事件可能對誰或對什麼有好處?有什麼好處?好處的範疇有多大?
B.這個事件的發生可能對誰或對甚麼有害?有甚麼傷害?傷害的範疇有多大?
C.那些受益者或受害者有甚麼情感反應?

5.反動-相反力量的形成及行動
A.誰可能對發生的事情抱怨最多?他們抱怨甚麼?
B.有哪些實際的作為是用來彌補、對抗、改變或轉移事件發展的影響?這種作為的範疇有多大?
C.這種作為的結果如何?

//記者判斷這個元素在報導的重要性時,應該把焦點放在"做了什麼?",而不是"說了甚麼?"上。......少說話,多行動;少觀點,多事實//p103

6.未來-如果事件不受限制,繼續發展下去,那會發生什麼?
A.對於這個事件的未來發展,有相關的正式研究或預測嗎?他們怎麼說?
B.事件的當事人和觀察者對這個事件有什麼非正式的看法?當事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未來?
C.我能指出未來前景嗎?(不必對未來下結論,但有權利和義務讓大家知道未來可能發生什麼?)

特寫報導

1.歷史
A.這個過去如何形塑他現在的本質?

2.性質

A.這個主題有哪些與眾不同的特質值得報導?(個性、專業或其他方面;在綜述中強調這點)
1.這個主題有哪些行動或行為顯露出這些特質?
2.這些特質如何影響這個主題的命運或生活?

B.這個主題有哪些典型性?他與同類有什麼相似的地方?(在微觀型特寫中強調)
1.他們有共同的特色嗎?是甚麼共同的特色?
2.他們有同樣的經歷嗎?是甚麼相同的經歷?

3.價值與標準
A.這個主題最相信甚麼?這種信念對他努力實現目標的行動有什麼影響?
B.其他同類跟他抱持同樣的信念嗎?在哪些方面相同或不同?同異的程度有多大?
C.這些價值觀、標準、目標是從哪裡來的?

4.影響
A.這個主題如何影響其周遭或同類?是什麼影響?(正負都寫出來)
B.這個主題如何受到環境、周遭或同類的影響?同樣的,是什麼正、負影響?

5.反動
A.其他人對這個主題,以及他的行為和態度有甚麼反應?可能的話,請寫出他們的行動?
B.這個主題如何因應環境、周遭或同類對她的影響?同樣的,也是以行動表示。

6.未來
A.這個主題認為他的未來是什麼樣子?
B.其他人覺得他的未來是什麼樣子?

第二步 選定優先順序
如果事件尚未成熟,多鎖定在"範疇"的部分,若已成熟,則鎖定於影響或反動
//但專家通常不是故事的主角,他們頂多只是幫你講故事的幫手,真正的故事發生在大街小巷...事件發生最底層的直接見證才是報導中最有份量的資訊//P116

第三步 採訪

智者能對報導的原始構想提出公平的評論,並影響故事的報導方向
師傅是處於事件核心的人,經驗豐富且人緣廣泛,不僅提供背景資訊,也協助記者找到新聞特寫的主角

//記者一開始提出的問題應該是廣泛、沒有脅迫性的...培養了信任以後,記者的問題逐漸具體、明確了起來...//P123

//在採訪過程中,如果記者習慣以閒聊方式填補空檔,那往往會錯過引用對方精彩發言的機會,你應該讓消息來源自己去填補空檔...//P125

第五章 組織

第一次泛讀素材-瀏覽素材和檔案,擱置重複的素材,並尋找可能的好結尾
第二遍精讀素材並標註索引-根據索引寫稿較順暢

//千萬不要把影響故事重點的事實和說明放到結尾。他們是具體的證據,最好用他們來佐證故事本體的論點。//P130

敘事主線
1.區塊遞進主線
根據自己整理的索引,將同個區塊的素材集中在一起,並依據新聞特徵排序這些區塊(範疇、原因、反動等區塊)。

2.時間線
故事的本體或絕大部分的內容是按簡單的時間順序進行。當故事性質是廣泛描述,而不是傳達精挑細選的特定訊息

3.主題線
用來傳達具體的訊息,挑選幾個與主題有關的面向,詳細敘述那些內容。

這一章以幾篇文章細細說明那些敘事主線的運用,還是直接閱讀書中的內容,收穫較多。


第六章 處理關鍵的故事元素

處理導言
聚焦明確的軼事型導言、舉例型導言、帶有故事轉折、較為廣泛的摘要型導言
1.簡潔-清楚明瞭,讓人一看就懂
2.主題相關性-不要讓讀者覺得自己被誤導
3.本身生動有趣-要是沒有生動的例子,那應該捨棄舉例型導言,改採概述型導言
4.有焦點-導言挑選的例子應該反映故事的關鍵部分

處理數字
"以比率來簡化龐大的數字...數字越小,越容易記得;數字越大,感覺越抽象"P187
"如果某個難以理解的龐大數字對故事很重要,作者可以提供一個更容易想像的畫面,讓數字字的意義變得更清楚"P188

處理人物和引述
受訪者需要符合可信度、情感回應、犀利、多元性,才值得引用。並切記不需要塞入太多人物引述,以免顯得凌亂不堪,讀者更是不清楚你想表達什麼,甚至破壞故事的清晰與力道。

處理結尾
1.前後呼應型
提醒讀者故事的主旨關鍵元素,往往以間接的方式提醒,使用記者不會拿來當事實證據的素材

2.展望未來型
關於未來的臆測總是未知的,因此不會放在故事本體,放在結尾卻總能發人深省

3.展開型
這個結尾需要打破原先設定的故事範圍限制,給予讀者新的東西,使讀者的視野拓展開來

處理你自己
1.歸納者/總結者
作者在故事中重複提出論點、證據、新的論點、新的證據,並記得摘要與結論在強度與戲劇 性上,不應該超過他的素材
"作者應該清楚及確實的告訴讀者,他掌握的證據意味者什麼。他為每個核心區塊作的摘要和結論是整個故事的脊幹,整體來看傳達了故事的核心訊息。記者不敢做出結論時,會削弱核心訊息的力量"P202

2.裁判
掌控雙方的論點與砲火,讓整體更加清晰與簡練,同時也幫助讀者快速掌握

3.觀察者
作者可以成為另一個消息來源,為讀者提供他看到的面貌,並謹慎下筆,思考自己的見解不是出於臆測、模糊的二手證據,而是來自真實經驗。但記者的身分還是不應該出現在故事中太多次。

第七章 用字遣詞

具體-慎選名詞可以讓故事變得更加清晰,慎選動詞可以為故事增添活力,讓意義變得更有深度。選擇恰如其分的用語。

嚴苛-作者對自己的態度,需要在充滿靈感的創作者與不留情的批評者之間來回轉換。幫助作者自我鞭策,激勵自己成長。
"簡練是寫作的一大特質,自我批評是幫作者寫出簡練好文的最佳良師"P214

描述
1.精確想像-描述的目的是為了在讀者心中勾勒出清晰的畫面
2.人物原則-相較於地方和事物,讀者更喜歡人物
3.動感-動感能為原本缺乏描述的段落,增添細膩的描寫
4.打破常規-使用"詩的破格",突破行文的規則。只要畫面精確地反映出事實給人的感覺就好。(例如像是森林殺人或是牛飛上天這種誇張、擬人的句子,來表達你的意思)

交談感-讓讀者覺得作者是在跟他聊天,自問"如果我今天是在跟一位感興趣又聰明的朋友聊天,我會這樣說嗎?"

流暢度
1.過渡段落-試著不用銜接詞去完成段落的轉換,試著不用壟統抽象的句子,而是具體描述,並注意保持簡潔

2.消息出處-決定是否保留消息出處時,應自問兩個問題,一是"我確定這個證據是真的嗎?",二是"即使我相信是真的,讀者讀到那個資訊時會很意外嗎?"。如果某件事實是某個領域的共識,可以不需提供消息出處

3.解釋-每個故事中,作者都需要偶爾暫停故事的動態,以便解釋某個小細節,但這類解釋大多乏味,需要簡潔說明

精心設計的結構
1.速度感
貨運列車句型,以主詞當火車頭,後面拖著連串的受詞或子句
掛勾,將靜態元素與動態元素結合、把描述與行動結合

2.力道
運用重複字句增添力道,以及將關鍵字擺放在句首或句尾

3.變化和韻律感
平衡的對稱構句,一篇散文的不同元素有某種合理的關係,而且每個元素都採用同樣的語法結構

第八章 長篇技巧

這一篇書中以一篇報導直接介紹文中用到的技巧,我覺得最好的方式是直接閱讀這一章。

第九章 自我編修及風格

改稿三步驟
1.編修內容-迅速瀏覽,查看素材是否安置妥當
2.編修結論與流暢度-注意結論與摘要,以及過度段落,並盡量做到簡潔
3.修改步驟與細節-不需要大砍特砍,只須修剪細節

"所以,這本書最重要的部分,其實是作者自己,對讀者、對那些闖入對話的陌生人所抱持的態度。如果記者因為擔心冒犯對方,無法對那些陌生人置之不理;如果他寫作只想迎合一群人,而不是針對某個特定的對象,那有再多的寫作技巧和方法也幫不了他,他永遠都無法寫出自己的韻味。在縮手縮腳、怕東怕西的情況下,永遠也無法發展出個人風格。"P296

延伸:
新聞報導的寫作方式(上)
http://blog.udn.com/ireporter/4326570

新聞報導的寫作方式(下)
http://blog.udn.com/ireporter/4347027

書中推薦讀物:
《理解和使用英文》(Understanding and Using English, Newman and Genevieve Birk)
《英文寫作風格的要素》(The Elements of Style, William Strunk and E. B. White)
《紀實寫作指南》(On Writing Well : An Informal Guide to Writing Nonfiction ,William Zins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