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集連結: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809822/
1.看不見的手(The Invisible Hand)
亞當斯密認為讓關注自身利益的交易者互相競爭,市場會自動趨於平衡,但由於市場可能會花太多時間達到平衡,某些政府藉此干預市場機制
2.節約悖論(The Paradox of Thrift)
凱恩斯提出,商人透過存錢,並投資工廠,會導致失業率增加,亦即增加儲蓄會減少國民收入,使經濟衰退;而減少儲蓄會增加國民收入,使經濟繁榮。同時提出政府應該花錢創造工作
MBA智庫百科:http://wiki.mbalib.com/zh-tw/%E8%8A%82%E7%BA%A6%E6%82%96%E8%AE%BA
3.菲力普斯曲線(The Phillips Curve)
菲利普斯認為,就業率高時,工資增長,人民消費高,容易通膨;就業率低時,人民消費低,容易通縮。
但1970年代失業率高與通膨其上漲的情況卻無法解釋
4.比較優勢原理(Th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李嘉圖認為在國際貿易中,各國專注生產自己的優勢產品,能一起共榮。
MBA智庫百科:http://wiki.mbalib.com/zh-tw/%E6%9D%8E%E5%98%89%E5%9B%BE%E7%9A%84%E6%AF%94%E8%BE%83%E4%BC%98%E5%8A%BF%E7%90%86%E8%AE%BA
5.三元悖論(The Impossible Trinity)
政府無法一次控制匯率(穩定進出口價格)(Exchange rate)、獨立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資金流動(Capital mobility)
Wiki: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5%85%83%E6%82%96%E8%AE%BA#%E8%87%AA%E4%B8%BB%E7%9A%84%E8%B2%A8%E5%B9%A3%E6%94%BF%E7%AD%96%E8%88%87%E5%9B%BA%E5%AE%9A%E5%8C%AF%E7%8E%87
6.理性選擇理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
認為每個人會理性的進行經濟決策,卻忽略人容易從眾及許多偏誤
Wiki: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0%86%E6%80%A7%E9%81%B8%E6%93%87%E7%90%86%E8%AB%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