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1日 星期六

BBC-60s經濟學探奇之筆記

看完馬克思之後,剛好看到這部影集的介紹,就順手補充個經濟學常識
影集連結: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809822/

1.看不見的手(The Invisible Hand)
亞當斯密認為讓關注自身利益的交易者互相競爭,市場會自動趨於平衡,但由於市場可能會花太多時間達到平衡,某些政府藉此干預市場機制

2.節約悖論(The Paradox of Thrift)
凱恩斯提出,商人透過存錢,並投資工廠,會導致失業率增加,亦即增加儲蓄會減少國民收入,使經濟衰退;而減少儲蓄會增加國民收入,使經濟繁榮。同時提出政府應該花錢創造工作
MBA智庫百科:http://wiki.mbalib.com/zh-tw/%E8%8A%82%E7%BA%A6%E6%82%96%E8%AE%BA

3.菲力普斯曲線(The Phillips Curve)
菲利普斯認為,就業率高時,工資增長,人民消費高,容易通膨;就業率低時,人民消費低,容易通縮。
但1970年代失業率高與通膨其上漲的情況卻無法解釋
相關圖片
4.比較優勢原理(Th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李嘉圖認為在國際貿易中,各國專注生產自己的優勢產品,能一起共榮。

MBA智庫百科:http://wiki.mbalib.com/zh-tw/%E6%9D%8E%E5%98%89%E5%9B%BE%E7%9A%84%E6%AF%94%E8%BE%83%E4%BC%98%E5%8A%BF%E7%90%86%E8%AE%BA

5.三元悖論(The Impossible Trinity)
政府無法一次控制匯率(穩定進出口價格)(Exchange rate)、獨立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資金流動(Capital mobility)

Wiki: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5%85%83%E6%82%96%E8%AE%BA#%E8%87%AA%E4%B8%BB%E7%9A%84%E8%B2%A8%E5%B9%A3%E6%94%BF%E7%AD%96%E8%88%87%E5%9B%BA%E5%AE%9A%E5%8C%AF%E7%8E%87

6.理性選擇理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
認為每個人會理性的進行經濟決策,卻忽略人容易從眾及許多偏誤

Wiki: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0%86%E6%80%A7%E9%81%B8%E6%93%87%E7%90%86%E8%AB%96

2018年7月11日 星期三

訂製完美之心得

Michael J. Sandel的新著作,探討基因科學帶來對於既有道德的挑戰,書中用了很多實例,透過實例來討論道德與基因的界線,以及其帶給我們的道德錯愕,另外,也可以學習作者如何分析每一個案例,帶出其中的論點,並一個一個拆解,再帶出自己的論點,再換讀者試著去拆解作者的論點,很有趣八~~

第一章 基因改良的道德標準

訂製一個小孩
1.書中舉出一個案例,曾有耳聾的父母為了想生出一個耳壟的小孩,千方百計找到可能會生出聾小孩的家族基因,最後成功生下一個耳聾的小孩。
2.也曾有父母為了想生出高智商與運動能力好的小孩,以高額金錢徵求高水準人士的基因

這兩個案例的共同點在於,父母期待能生出自己欲求的小孩,並進行基因的控制,但這裡並非百分百的成功,而純粹是提高機率,也就是說,父母是抱著某種目的生下他們想要的小孩。
差異點在於,第二個案例對我們的社會來說是正向提升,畢竟一個社會能多增加一高知識分子,不是很好嗎?況且,成為一個高知識分子是人人都想要的事,是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又或者說是這個社會的主流追求,而第一個案例,則反向徵求一個違反社會主流追求的特質-耳聾,又或者是會成為社會弱勢的特質,而招致厭惡。
我覺得從共同點來說,似乎採到人將生命神聖化的底線,以往我們會說,生命是珍貴的,是因為生命無人可控制,純粹是機率,但今天我們擁有技術可進行某種程度的操控,似乎觸動人們心中的那份信仰?
從相異點來說,人們不同的感覺是因為社會文化的關係,在父母耳聾的家庭中,作為一個非耳聾的小孩,無法感受父母的感覺,也有可能無法融洽的和父母相處,對於他們的家庭來說,一個耳聾的特質是優於非耳聾的特製,但放在整個社會來看,一個非耳聾的小孩是優於一個耳聾的小孩的,我認為是這樣的差別導致我們對於兩個案例的不同感受。也就是說,我們對於基因的道德標準,某部分受到社會文化的價值影響。


改善與增強
許多基因工程的出現,多為了改善某種缺陷,如矮、癡呆、肌肉疲乏等,但總人想用來增強自身的能力,如運動員等,但我們對於增強總是覺得不妥。
改善是幫助某些人達到社會平均程度,一旦超過社會平均程度,則不被人允許。
有幾點憂慮,一是社會階級的劃分,如
Gattaca中的世界一般,有錢人藉著基因工程壟斷自身地位,第二是異質性的被抹平,每個人藉著基因控制成為社會主流追求的特質,依照"適者生存"的原理,一旦環境改變,人類作為一個種族,很容易就滅亡了(但我覺得這好像沒甚麼說服力耶,畢竟人與人之間並沒相差那麼大,但如果時間軸拉長,可能會有影響)
三是比賽的公平質疑,我們可以接受人經過操練得來的能力,但不能接受透過科技得到的能力,但我們可以看到高地屋的出現,逐漸模糊那個界線,人在高地屋中操練,能得到某種心肺能力,但又因為高地物的科學,讓運動員不需跑到山上實際操練,我們該怎麼看待呢?又或者我們應該要問,何謂公平,我們如何看待公平?


第二章 生化運動員

我覺得在討論基因、科技增強運動員能力以及高地屋與運動鞋的差異,應該先討論甚麼是運動比賽這件事,又或者我們應該問,我們期待在運動競賽看到什麼?

我認為我們希望在運動比賽中看到雙方實力的比拚、竭盡拚過對方的那種熱情,我覺得那是我對運動比賽的想像,畢竟運動賽事最常塑造的就是某個運動員,從原本弱小,透過訓練,最後打敗那個他一直打不敗的對手,因此我合理推定我與大眾的想法相同。
以我的假設出發,那基因改革、禁藥等之所以觸放我們的情緒是因為,他背棄了那個努力提升自己的路徑,而選擇一個輕鬆容易的路線,而玷汙我們所想像的運動競賽,運動鞋、高地屋可以是因為,他依然需要選手的努力,以上是我以我的假設-人們希望在運動比賽看到的是實力、努力成果的比拚,來解釋基改、科技等等的介入


書中給了幾點論點解釋運動的本質,覺得很有意思
1.比賽的本質在於盡可能發展一個人的運動天賦

2.比賽沒有本質,只是消遣,因此其規定的規則為全然專制

至於我的答案是,運動是雙方努力與實力的比拚


第三章 父母打造訂做的孩子

我覺得討論這個問題,可以從幾個案例切入
1.父母為了塑造想要的孩子,費盡心力找尋適當的基因
2.父母為了塑造想要的孩子,費盡心力設計一系列的學前教育
看起來,基因改造孩子與高壓的學前教育,是很相似的,但依然有其不同之處。
相似點在於,父母對孩子的期待是主因,且父母極力干預孩子的人生
相異點在於,第一個案例是孩子的人生完全是父母造成的結果,孩子不免對父母有其責任且無法完全脫離父母所規劃的人生,畢竟連天賦都是父母選擇的,想擁有不同的人生可說是難如登天,放在社會上來說,會導致孩童的均質化,主流特質過多,多樣化下降 : 第二個案例在於父母對孩子的干預並沒有那麼大,孩子依然有機會脫離父母所期待的人生

簡而言之,我認為相異點在於,基因改革的孩子,其父母如同神一般,可說無法脫離,學前教育雖然可與之相比,但孩子依然可透過認同自身那機率得來的天賦與性格來脫離父母所建立的期待

總之呢,基因改革的孩子與父母之間有不對等的關係,就算你說自然生產也有不對等的關係,但基因改革下的父母可說是有如神的存在,孩子的人生與天賦、性格可說完全建立於父母的私人慾望之上,不免對孩子有其傷害(本質先於存在)
高壓的學前教育造成的孩子與父母間的不對等,但依然無法打破那機率給予孩子的天賦與性格,讓孩子有其掌握自主權,而得以脫離父母設計的路線(存在先於本質)

第四章 舊的及新的優生學

舊優生學
由國家權力篩選特質與人種,製造出相同的人類

新優生學-自由市場式
較為中立,不受政府干預,由市場決定特質與人種
我是覺得新優生學看似讓大家自由選擇,但並非不然,握有權力之人塑造的主流價值觀,綁架了市場的走向,讓人傾向某種類型的價值觀,比起舊優生學,是更為幽微的控制


第五章 支配與天賦

作者認為基改會衝擊人的三大道德觀,謙卑、責任與團結
謙卑是人們不再接受自身的能力,自求上進,而轉為尋找更為優異的基因,也就是說基因改良推翻了努力與奮鬥
責任的擴大,我們拋棄過往那種命運選擇的說詞,並將之認為自身的責任
團結,透過基因,我們不再需要他人的協助,我們可以透過基因提升自己想要的能力

結語 胚胎的道德地位:幹細胞的爭論

這一篇作者試圖提出自己支持幹細胞的論點
首先,反駁胚胎是人的說法
1.胚胎起源
幹細胞使用的是無性胚胎,而並未有人類從無行胚胎中誕生
2.胚胎的發展連續性
一顆樹的種子並未意味著一棵樹,一顆胚胎並未意味者一個人
假想,現在胚胎診所失火了,裡面有20顆胚胎與一個人,如果只能救一個,你想救誰?
但並非認為胚胎是物品,作者只是認為將胚胎看成人沒有道理

我覺得作者反對基因改造的最主要核心是對道德的侵蝕,現有我們所認為那些良善的道德觀,可能會因為科技的變動,而導致人心道德的侵蝕。

2018年7月3日 星期二

女王偵訊室之心得

Wiki預習: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4%A7%E6%80%A5%E5%AE%A1%E8%AE%AF%E5%AE%A4#%E7%89%B9%E5%88%AB%E7%AF%87

恩~~這部嘛~其實一開始覺得還好,沒有非常想追的動力,畢竟情節都大同小異,管理長說"出番です",意味偵查的開始,然後開始查嫌疑人的生平、人際、職場、家庭等,再來真壁上場,講到讓犯人痛哭流涕,最後坦白一切(不愧副標是"あなたをマル裸にする")。SOP的標準流程,讓人感覺沒什麼新意,也有點單調,但...那都是小細節,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劇情如何鋪陳犯人的犯案動機,彷彿作者在告訴我們,每一個犯下案件的人,並非什麼極其兇殘的惡人,他們就是如同我們一般,每日規律生活的普通人,在人生的轉折點,碰上打破其人生的事件,使得他們對這世界感到絕望,而使得他們如此絕望的人,也只不過是個普通人。並非他們生來如此邪惡,而是他們不幸的遇上那些悲慘的事件,我們也並非善良的好人,只是沒有他們那麼不幸,使得我們得以維持社會與道德的面具。

總之我覺得這部最值得細細品味的是每個作案人的動機,孤獨、冤枉、忌妒、背叛、幫助他人、保護家人、等等,這些情緒都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擁有的,只是他們遇到的事件使得他們不堪承受那樣的重量,最終,面具出現裂痕,犯下了案件。